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找回看布袋戲的熱情

(官網好讀版) 鄭嘉音 原文載於傳統藝術雜誌 92 年 6 月號 農業社會裡,布袋戲是大家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熱情的戲迷還會跟著劇團四處南征北討,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造成觀眾大量的流失,傳統布袋戲該如何做才能留住觀眾,找回觀眾看戲的熱情……     因喜愛看表演,看到後來自己也投入了這個行業,即使是現在,看表演時也很少用所謂專業人士的評判角度去看,而仍像當年一樣,很容易就跌入舞台的世界裡隨著劇中人物,或喜或悲。導戲的時候,也常會用觀眾的角度去感受心情起伏,因為心中明白,我的戲不是為評審或學者專家而做,而是為了觀眾而做。在以下的分享中,以做為一個布袋戲觀眾的經驗,真誠地說出個人的想法與期盼。 不要怕改變     民國九十年在歸綏戲曲公園掌中戲比賽中看了真快樂掌中劇團演出《丹心救主》時,意識到現場都是經驗老道的觀眾,在輕鬆的氣氛中隨著鑼鼓點打拍子:此時劇中的大將趙雲騎馬追逐摔入田中,只見一位黑衣人走到舞台前從戲台上接下戲偶,當下觀眾突然脖子伸長、眼睛一亮,黑衣人演出馬匹於泥濘的田中掙扎後躍起,趙雲繼續威風馳騁,觀眾席突然爆出如雷掌聲,黑衣人操著戲偶回到後台,觀眾交頭接耳對方才創新的一場戲交換意見。觀眾有八成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誰說觀眾不懂?對於劇團任何細心的改變與設計,他們也是很敏感的。許多劇團擔心改變太多觀眾會不能接受都是無謂的擔心。     另一個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的傳統偶戲界一直存在的問題是「抄襲」,如果有人演「鶴與龜」紅了,馬上每個劇團也都有鶴與龜的劇碼,如果有人的布袋戲會川劇變臉、或一次轉很多盤子,馬上別的劇團也跟進,而且還會為了誰最先發明而吵鬧不休。模仿確實是進步的動力之一,但我們應該探究的是「鶴與龜」受到觀眾喜愛的背後原因,然後應用在自己未來的創作上,而不是全盤的抄襲。不尊重智慧財產權是阻礙進步的最大禍首吧!如果每個劇團都能存著:「我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有人做過了,我就不做!」的這種豪氣,傳統偶戲界也不會只是停留在今天的景況。 劇本結構與演出內容     目前布袋戲演出的關鍵問題在於劇本,因為生活方式的轉型,觀眾的期待也有所改變。從前,看野台戲是重要的社交活動,不論請戲的雇...

無獨有偶2003作品《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作品介紹

Puppet & Its Double "SPIDERINA"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成長偶戲系列‧第2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Family Works No. 2 結合現代舞蹈、偶戲、音樂的奇想作品 合作單位 舞蹈空間舞蹈團 本劇是一齣結合舞蹈、偶戲、音樂的奇想作品製作群集合了劇場界精英人才,有舞蹈界才子之稱的楊銘隆的編舞、無獨有偶劇團的偶劇編導,再加上音樂人Jeff的原創作曲、黃祖延的燈光、林璟如的服裝設計等,在這些名師的操刀下,為小朋友們創造了一個愉快且富想像空間的劇場經驗。在偶戲的表現方面:早期的偶戲中,擬真是重要的,總是模仿著真人的動作;近代偶戲家則追求『偶的本質』------將無生命物化為有生命物的神奇過程。因此為了成就偶的生命精神以及徹底呈現舞者的特質,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物品」還原成「元素」,又以「元素」和舞者的身體結合在一起,幻化出生命的浮光掠影。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90分鐘 觀眾對象:三歲以上~成人 表演形式:舞者與人偶共同演出 首演:2003年4月18日 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獲獎紀錄: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創作人員 ◎藝術指導∕編舞:楊銘隆 ◎戲劇導演:鄭嘉音 ◎編劇:李筆美 ◎戲偶設計:鄭嘉音、卓淑敏 ◎服裝設計:林璟如 ◎舞台∕燈光設計:黃祖延 ◎音樂設計:Jeff (許向豪) ◎影像設計:歐佳瑞 劇評 以淺顯易懂的劇情,將舞蹈與偶戲有效融合運用。雖是「親子劇場」形式的創作,成人與兒童觀眾皆感受到作品純真幻想的情境。舞蹈語彙結合芭蕾、現代舞、中國舞、武功、街舞,以及模擬的蜘蛛動作,在敘事之外兼顧表現不同舞蹈類型的特色。編舞結構完整,舞者表現稱職。佈景、燈光、服裝與道具設計烘托創作意圖,具有專業水準。 —第二屆台新藝術獎

盧健英評論

(官網好讀版) 盧健英 原文刊載於2003/04/21中國時報24版 舞蹈空間舞蹈團+無獨有偶劇團 《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 演出日期:2003/4/19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進場前服務人員貼心地發送的口罩上有一隻紅色大腳蜘蛛。蜘蛛,幾乎所有的大小觀眾在進場前都知道,今天晚上的主角是蜘蛛史派德(Spider)。 燈暗。天棚上巨大的紅色之蛛網在鬼魅的燈光下晃動,驀地,數十隻毛茸茸懸在半空中的小蜘蛛爬上爬下,搔得到劇場裡的孩子們又愛又怕,尖聲四起。角落裡一隻龐然的黑色大蜘蛛,從黑暗中醒了過來,蹣跚地爬上道具山坡,逼真的程度一下子讓前作的小女孩雙手箍住了媽媽的頸子。 舞蹈空間舞團這回改弦易轍,新製作「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標耪是一齣親子舞蹈劇場,結合「無獨有偶」劇團團長鄭嘉音,與舞團藝術指導楊銘隆共同創作。故事主軸很簡單,一隻名叫朱兒的蜘蛛小妹在被嘲笑失意之後,最後便成了優雅的「八腳伶娜」,所有的製作創意集中在包括舞蹈、戲劇、偶、道具、影像、音樂、造型等所有創意成分的發展與整合,賞心娛樂的效果是有的,如果舞蹈空間舞團有後續發展的企圖,「史」劇具備了相當的商業話潛力。 從迪士尼到哈力波特的成功,一再地說明了創意其實是不分老小的。兒童劇場裡沒有「大人不宜」這回是,因此,她應該滿足的是不分大小觀眾對於想像、娛樂、夢想的一致追求。觀察國內兒童劇場的發展,過去一直奉「寓教於樂」為最高指導原則,寓教於樂,是不是件容易的事?「教」什麼?怎麼教,觀眾才會「樂」?從「教」多於「樂」的程度摸索走來,台灣的兒童劇場一路改變了不少,這幾年來似乎終於領悟要「教」的是自己,於是再表現的形式(說、戲、樂、舞、偶),與技巧上有了豐富的改變。 但不管標榜什麼,兒童劇場最重要的精神是在原創性,如果作品本身的原創性不足,那麼執行層面是另一個表現的空間。「史」劇的劇本是一個大家熟悉的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城市。只是在過程裡,隨著朱兒的森林遊程,劇場成為充滿視覺驚奇與想像的黑盒子,再「蟲蟲天地」一折裡,結合舞者流暢的肢體,舞者換化成蝴蝶、瓢蟲、螢火蟲、大黃蜂及小水珠,造型及身體的擬化是有趣的,只是表演上時有失誤,若就商業劇場的嚴格標準,是應該要扣分的。兒童劇場執行面的精良肚腸被忽略,事實上每一齣創造想像世界的兒童劇場都緊密扣合,百密不得有一疏的台上演出執行力,否則就像刺了...

尋找偶的靈魂

(官網好讀版) 鄭嘉音 原文載於文化快遞 2003 年 2 月號 人們常用 ” 傀儡 ” 來形容沒有權力或來主見控制自己的狀態,如傀儡政府、傀儡皇帝;一般觀念也認為偶沒有自由的意志,完全是由人來控制操縱。對此,我從不疑有他,直到 1998 年夏天,我參加了由 77 歲高齡的德國懸絲偶大師亞伯特 • 羅瑟所指導的「國際懸絲偶戲學苑」。 羅瑟是世界知名的懸絲偶表演家,之前曾由錄影帶窺見大師精湛的技藝,偶呈現出來的比真人還要活靈活現,對此課程自是期待萬分。沒想到一拿到手的卻是一顆橘色小木球,用綁便當的那種細棉繩綁著,棉繩的另一頭像溜溜球般綁一個小圈,可以套在手指上操作,大師稱之為「全世界最簡單的懸絲偶」。大家得全神貫注傾聽這顆球的聲音,感覺它想要往哪裡去,感覺讓球帶著自己走。接下來還有各式各樣以球為中心的練習是天天要做的基本功,要練到成為本能的反應才算過關,等到大家都漸漸抓住訣竅時,大師才開始教我們具有實際形體的偶。 一次課堂上討論的主題更絕了:「偶有靈魂嗎?」大家你來我往熱烈討論之際,羅瑟說了一個親身的故事: 30 歲的他原本是個木雕師父,兼刻木偶不過是想要多接一些生意糊口,一次他因為好玩刻了一個木偶給自己,沒想到他望著這個木偶,木偶竟用祈求的眼光看著他說:「我想要表演!」被這股魔力唆使,羅瑟踏上了演出之路,一演就是四十多年。故事說到這裡,大師一雙慧頡的眼睛似笑非笑的望著學員們,彷彿是得道的高僧,對著似懂非懂的徒弟們點明禪機。 一席話,對於當時自認為操偶技巧還不錯的我無疑是一計當頭棒喝。自此,主與客完全改觀,我聽命於偶,倒成了偶的僕人,隨著戲偶的心路歷程或喜、或悲、或憂,彷彿歷經了各種不同的人生。為此,我將偶戲演員的成熟度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人操縱偶」,再來進階至「人、偶合一」,最高境界則為「人隨偶走」,並期許自己在雞皮鶴髮之齡時能到達最高境界。

王友輝評論-劇場中的超現實繪本

(官網好讀版) 王友輝 原文刊載2002.12.16民生報A6文化新聞 無獨有偶劇團《我是另一個你自己》 2002年12月14日 皇冠小劇場 開場時,一道光暈斜射,黑色略高起的舞台靜矗著大偶的頭顱。黑衣偶師慢慢解下矇在頭顱眼部的長布條,一雙大眼睜開,睫毛閃動,眼球緩慢而靈活地左顧右盼,然後眼皮闔起;接著,頭殼推開,小偶人的小手伸出,費力地從頭殼裡爬出、爬下,一步一步拖著皮箱走出舞台......。  彷彿是布赫茲《靈魂的出口》典雅畫風的插畫繪本動了起來,在黑色的小舞台上打開扉頁,隨著二到四位偶師合作無間的巧手操弄下,使得原本沒有表情變化的戲偶賦予了靈魂,輕輕碰觸了日常生活感知世界之外的神秘經驗,於是超現實的夢境在幽靜中張開白色的翅膀,飛向觀眾。  在台灣,偶戲的演出一向是兒童劇場的專利,大大小小的兒童劇團經常都會選擇運用各式媒材製作的戲偶企圖展現創意。但是操偶技術的粗糙與想像力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偶的造型與情節的發展上,亦難以擺脫庸俗化的嫌疑,以致於許多兒童劇場中的偶戲,呈現了「兒戲」的低能。《我》劇的演出,顯然擺脫了一般淺陋偶戲的窠臼,在「非兒童節目」之「現代戲劇」的訴求中,其表現有著相當迷人的詩意而令人驚艷,特別是陳揚新世紀風格音樂的舖陳下,即使全場演出並無語言,亦顯得靈光乍現而寓意無窮。在結構上,以「出走」、「籠中」、「花園」、「婚禮」、「搖籃」和「天使」等六段標題形成一個整體。表面上看來,各段似乎沒有必然的結構關係,但利用相同的偶分別在彷彿獨立的不同段落中穿插出現,卻建立了角色的生命,勾動著觀眾的聯想,將整個演出串連成一個前後呼應的想像情境,表現了夢和寓言。  例如,前述從頭顱裡爬出、拖著沉重行李箱的男人,攀爬在繩索上、剝去外衣竟蛻變成猴子;身體造型如鳥籠、蹓著白鳥的女人,最後白鳥終於如心般狂野,掙脫羈絆的繩子撲翅而去;走在似繩索又如鐵軌上、雙眼空茫的落寞女人,甜蜜婚禮後與新郎纏綿在紅心軟墊上,剎那間回首已是骷髏;打開的皮箱裡飛出了一雙白羽;掙脫樊籠的白鳥將落花銜給輪椅上的人;搖籃裡的嬰兒其實是個怪物,吞噬了哼著搖籃曲的女人;瘋狂在海中尋找溺斃孩子的女人,與長出翅膀的孩子從海裡凌波飛起,隨後併肩搖曳在鐵軌上......這些無言的視覺律動,其畫面中透露出來的詩意,讓觀...

歡笑與淚光交織的感動「古斯塔夫的世界」

(官網好讀版) 德國懸絲偶戲大師亞伯特、羅瑟的幽默與堅持 鄭嘉音 原文載於表演藝術雜誌 2000 年 1 月號 如果說布袋戲藝術是十指能搬百萬兵,懸絲偶的藝術就是長線能傳千里情了。數年前在錄影帶中看到懸絲偶大師亞伯特、羅瑟( Albrecht Roser )的表演,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最著名的角色「小丑古斯塔夫」,極盡賴皮之能事,他搖頭晃腦、陶醉得彈琴,嬉皮笑臉地和觀眾要掌聲,每個動作都讓人忍俊不住。在美國進修偶戲的兩年裡,兩度有機會看到亞伯特現場表演,他微微的牽動細線,全場觀眾便為舞台上巨大的磁場所吸引,隨著戲偶的心路歷程或喜、或悲、或憂,彷彿歷經了各種不同的人生。 亞伯特來自德國的斯圖佳特市( Stuttgart ),現年七十七歲的他仍不斷創作和巡迴表演。四十六年來他帶著戲偶朋友們走遍天下,曾獲得「世界偶戲協會」( UNIMA )「演出金牌獎」的殊榮。「古斯塔夫的世界」是亞伯特最為世人所知的演出,由 15 個作品串連而成。每尊戲偶的設計製作都是亞伯特的心血結晶:「另類圓舞曲」中忽人形忽蜘蛛詭變的生物、「西班牙風情畫」抽象風格的舞蹈,「小丑噴奇的快樂追求」中,噴奇自得其樂的圓胖臉頰及「生命的陰暗面」中搖風琴乞討的殘廢老兵,看一眼便讓人難以忘懷。 亞伯特的表演有別於一般人印象中的懸絲偶表演,沒有佈景,他也不躲在布幕後面,而是與偶站在同一個舞台上,不時還與偶互動演出。他無意模仿自然,卻詮釋生命,若用繪畫來比方,他的作品不屬於寫實主義式的描繪,而像表現主義一樣,恣意揮灑自己的觀點。他以犀利的眼光,解剖了人性,透過戲偶的色彩、造型、比例、材質特性來表現角色個性,並以獨特幽默的表演節奏,留給觀眾自由想像和評斷的空間,讓觀眾在悲歡交織的心情中,經歷一趟難忘的人、偶生命交融之旅。 人操作偶?偶操作人? 一般觀念認為偶沒有自由的意志,偶是由人來控制操縱。亞伯特以自己的經驗提出相當不同的看法:亞伯特原本是以雕刻家出身,回憶到在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之時,戰場中倖存的他只能有什麼就做什麼,製做戲偶不過是想要多接一些生意糊口。「我原本沒有打算要表演的,是我的偶以祈求的眼光告訴我他想要表演,於是我開始了表演生涯。」亞伯特望著自己刻出來小丑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向他說:我要演出!我要表演!被這股魔力唆使,竟踏上了演出之路,一演就是四十多年。 ...

稀有動物生存手記

(官方好讀版) 康乃狄克大學偶戲研究所學習生活分享 鄭嘉音 原文載於表演藝術雜誌1999年12號 稀有動物要回家 一邊收拾行囊,將我的寶貝戲偶一一捆包好,以免在運回台灣的途中遭受損害,腦中一邊浮起兩年前到美國唸書前夕的餐宴上,所有的親友笑盈盈的向著我的父母恭賀,“哎呀!你的女兒好能幹呀!要去讀碩士喔!”但一聽到我的主修“偶戲”時,一時大家都愣在那裡,一方面覺得“有學這種東西的嗎?”一方面擔憂“這種東西將來能吃飯嗎?”還有一派的人覺得“唉!這小孩,長不大。”他們的話其實也反應了一般大眾只把偶戲當做是民俗遊藝或是小孩子看的東西,而不是一項值得鑽研的學問。唯一能讓我以他們的價值體系來反駁的,就是我念的研究所可是“全美排名第一”喔!──因為康乃狄克大學戲劇系的偶戲研究所是全美國唯一的一所偶戲研究所! 戲偶本身沒有生命,只有存在,它的生命經由操偶演員與觀眾共同賦予,戲偶雕工再細緻、偶戲演員操縱再好,也要觀眾願意相信,生命才得以成立。當生命產生剎那的喜悅,是偶戲演員與觀眾共同分享的,偶戲表演這種與觀眾之間永遠存在的無形交流,一直吸引著我,讓我甘願選擇偶戲這個稀有特殊的行業,作為一生的追求。1997年夏,離開工作五年的九歌兒童劇團,踏上西方的取經之路,望著兩年來尊尊以血汗製作出的戲偶,學習的點點滴滴也湧上心頭。 康乃狄克大學戲劇系偶戲組簡史  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以下簡稱康大)是美國目前唯一提供偶戲從學士、碩士、到藝術碩士三種學位的學校。康大座落於康乃狄克州首府哈特福(Hartford)東方三十分鐘車程的大學城,周圍被新英格蘭典型的森林和山丘圍繞,風景如畫。這是一所完全大學,和美國其他的大學一樣,也熱衷於籃球橄欖球等運動(99年還得到NCAA 男籃冠軍),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冒出偶戲這樣一個特別的主修呢?這就要從60年代說起。 為偶癡狂法蘭克、巴勒教授  法蘭克、巴勒先生(Frank W. Ballard)於1956年起擔任康大語言與戲劇學系的教授,教授舞台設計與技術劇場,1962年趁學校將戲劇系獨立、與美術系及音樂系併入新增設的藝術學院之時,提議將偶戲的課程納入教學,經過兩年籌備,在1964年正式成立了康大戲劇系偶戲組。 法蘭克五歲時看了生平第一齣偶戲表演,深深為其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