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04的文章

乘著現代偶戲的想像翅膀飛翔

(官網好讀版) 訪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編導李筆美 整理:許惠琪(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一年級.藝術理論組) 原文刊登於2004年12月國北師《國民教育》季刊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九月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是由四位具有不同領域專長的女性-鄭嘉音、曾麗真、李筆美、卓淑敏所創辦,她們共同經歷了周凱技術劇場實務研習及九歌兒童劇團等豐富的劇場專業訓練,懷著對戲偶物件的熱愛痴迷,催生了台灣第一個以「現代偶戲」為發展方向的劇團。更於同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的十月二十九日,排除眾議,於彩田畫廊舉行了首次作品發表會。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編導李筆美,談起五年前劇團成立時的新作發表,適逢地震過後,當時所有活動均宣告停止,她們本著「此刻不公開發表,即永遠沒有機會」的態勢,毅然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推上表演藝術的舞台,呈現於廣大群眾面前。當天一間小小畫廊擠進二百人的盛況,無疑開啟了無獨有偶工作室令人期待的美好願景。 物物可為偶之現代偶戲團 為何成立一個現代偶戲團?筆美說,很多人對於偶戲存有誤解,認為其只是專給小孩看的戲劇,而將它歸類為兒童戲劇,因而一般人對偶戲的印象,大多即是從兒童戲劇中偶戲的操作使用而來。另外則是一些被視為雜耍玩意的布袋戲與較早的懸絲傀儡戲;而現今傀儡戲演出,也早已淪為民俗慶典活動,舉凡新廟、新居落成啟用時的「謝土」儀式,驅邪、酬神的宗教意義更甚於欣賞娛人的目的。事實上,偶戲為一特殊的劇種,有其自身發展的脈絡淵源,鑑於當時國內偶戲藝術的發展,尚停留於傳統戲劇與兒童戲劇兩種主要型式上,因此發展一個結合偶戲與現代劇場創作元素的表演,自然成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一項重大使命。 筆美以布袋戲為例,談及傳統偶戲的表演,無論呈現忠孝節義或是英雄美人的歷史故事,全以同一掌中形式處理,演師隱藏於幕後操弄;而現代偶戲則以故事主題與氛圍表現為主,再去尋找適當的「表演形式」-看看是使用懸絲偶、執頭偶、光影傀儡,還是手套偶等不同類型,趨向綜合形式為多。無獨有偶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賣翅膀的小男孩》,即使用手套偶,綜合杖頭偶、人偶及真人的演出,演師出現於舞台上,扮演一角色,實具有象徵意義。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四位創辦者,原先即從事現代劇場工作,她們認為現代劇場可資應用的元素眾多,包含燈光、道具、音樂、舞蹈、及特殊素材等;偶戲是玩形式,現代偶戲即在玩各種元素與符號。因而不斷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