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0的文章

無獨有偶2009作品《最美的時刻》-2010巡演作品介紹

Puppet & Its Double "Der Schönste Moment"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新偶戲系列‧第3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Advance Works No. 3 一部謊言書寫而成的偽自傳,一場借來人生的獨角告白   《最美的時刻》描述一個代筆作家,總是編撰其他人的人生,藉他人之口發出自己聲音,別人的存在似乎正反映了他自己空洞的人生,只有透過別人的身世,他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而本劇則透過獨角戲的形式,以人、偶同台,相互對照的手法,貼近地詮釋了作品角色。演員魏雋展一人飾演多角,以「演員」扮演替人執筆「代筆作家」,並透過「偶」為媒介,展演「變形」成為「他人」的過程;而劇中多種人∕偶對位關係,透過「極其虛假」的戲偶,直指關於「真實人生」的諷刺,更暴力,也更犀利。 集結演員、導演以及無獨有偶劇團三方嫻熟的技藝,以及一群舞台設計精英的通力合作下,本劇突破了偶戲的刻板想像,讓「偶」在「無生命的物件」與「栩栩如生活起來」之間快速轉換;並透過演員意念之間的玩性,展現出其他形式都無法取代的強大張力;成功打造出成人專屬的偶戲,締造了偶戲劇場新未來風格。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100分鐘 觀眾對象:成人 表演形式:真人、杖頭偶、執頭偶共同演出 首演:2009年10月15日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創作人員 ◎原著:明夏‧科內留斯(Michael Cornelius)   ◎劇本改編:魏雋展 李小海 ◎演員:魏雋展       ◎導演:BABOO     ◎偶戲導演:鄭嘉音 ◎操偶演員:黃迪揚 ◎導演助理/操偶演員:劉毓真 ◎舞台設計:曾文通   ◎燈光設計:黃申全   ◎音樂設計:JEFF ◎服裝設計:賴宣吾   ◎影像設計:朗機工   ◎戲偶設計:鄭嘉音 劉毓真 ◎舞台監督:張仲平   ◎平面美術:聶永真 ◎攝影:陳又維 劇評 表演厚實的質感、能量的飽滿與俐落的角色切換,所謂的「偶」便也成為能量切換時最貼切的象徵。 演員魏雋展的表演能量相當驚人,從頭至尾幾乎都能傳達近似的強度;即使是處理這麼裸露、或說艱澀的小說題材,整齣戲的劇場呈現效果,應該也成功說服了觀眾。 —傅裕惠 人偶同台的藝術

無獨有偶2002作品《我是另一個你自己》

Puppet & Its Double "I Am Another Yourself"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經典偶戲系列‧第1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Classic Works No. 1 ”偶”開啟一扇通往內心神祕深處的門, 碰觸到夢與回憶的世界, 延展劇場各種隱喻的可能性…… 全劇由「籠中」、「出走」、「婚禮」、「天使」等十個段落組成,各片段之間看似獨立,實則各有關連,藉由角色人物的交叉出現,串起「人我、物我之間相連相攜又相鎖」的生命主題,傳達人生非一成不變,總有突來的驚奇、意外、相遇、別離交錯其間。 本劇以執頭偶的形式呈現,偶的操演由二~三人同時執偶以呈現出細膩的肢體語言,戲偶的舉手投足、眼神顧盼間,緊緊扣人心弦,充分展現演員的專業與默契。音樂在此劇中扮演著豐富的語言,時而沉重神秘,時而華麗詭譎,和戲偶們時而同步呼吸,時而交錯呼應,營造出失落而迷惘的氛圍。戲偶設計則跳脫出「仿真」的階段,以造型本身將抽象概念具體地呈現,凝化虛幻與現實,表現出角色的特性也預言了角色的命運。全劇意象流轉,無一對白,邀請觀眾成為再創作者,出入多層次的舞台意象,在各有殘缺的角色中自由編寫故事。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70分鐘 觀眾對象:成人觀眾 表演形式:執頭偶 首演:2002年12月13日 台北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獲獎記錄:第一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創作人員 ◎編導:鄭嘉音     ◎音樂設計:陳揚     ◎服裝設計:羅安琍 ◎戲偶設計:卓淑敏、鄭嘉音   ◎舞台美術:吳明憲   ◎排練助理:陳惠晴 ◎演員:曾麗真、薛美華、柯世宏、柯世華 ◎攝影:陳成紀、李銘訓 劇評 借用無生命的偶傳遞出惶惶終日的俗象,轉化的精細技巧十分動人。 —卓明 專業而細膩的操偶技巧,創意豐富的造型風格,及詩意情境傳達的溝通能力,當可為已趨乏味的台灣現代劇場帶來嶄新的面貌。 —王友輝 遨遊體會人性關係裡難以測量的特性。我們被感動,我們也笑了 —Marie 歐洲Arte TV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作品在台灣被視為前衛風格的領導者。...這一個個小寓言,鬆綁了牽制想像力的絲線。 —L' Humanite 法

無獨有偶2005作品《悟‧空來也》

Puppet & Its Double "Monkey King Goes Bananas"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經典偶戲系列‧第4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Classic Works No. 4 透過偶戲和京劇程式化的舞台美術及表演風格 串連人、偶同台的虛實動靜 『悟‧空來也』是從2D繪本到3D現代偶戲的創作,以豐富的神話色彩為基石,將京劇中臉譜與各種元素符號,結合現代偶劇形式,藉由杖頭偶、懸絲偶等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全新的現代神話國度,是一齣精彩豐富、輕鬆有趣的現代偶戲。 編劇將京劇逗趣的說白帶入合味的身段和把式;導演巧妙調度全場,掌握各類造型偶及角色的獨特性;戲偶設計的概念則以豐富的戲偶形式來突顯角色個性,使其更鮮明立體。觀眾除可仔細欣賞臉譜和服裝色彩、圖案呼應的效果外,取擷自東西方不同時空產物的音樂,結合現場鑼鼓點,更是創造了本劇獨特空間氛圍。舞台則展現四大皆空意象的舞台空間與燈光設計,虛實動靜間,值得細細品味!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60分鐘 建議觀眾年齡:3歲以上親子 表演形式:杖頭偶、懸絲偶與真人共同演出 首演:2005年1月14日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創作人員 ◎製作人/繪本原著:卓淑敏     ◎編劇:李筆美     ◎導演:鄭嘉音 ◎服裝設計:林璟如           ◎音樂設計:陳揚   ◎舞台設計:黃怡儒 ◎燈光設計:王天宏           ◎戲偶設計:卓淑敏   ◎動作指導:喻 行 ◎舞台監督:魏芳韻           ◎攝影:陳成紀 徐采廷 ◎演員:薛美華、曾麗真、陳映靜、柯世華、柯世宏

無獨有偶2006作品《光影嬉遊記》

Puppet & Its Double "Monkey King at Spider Cave"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經典偶戲系列‧第5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Classic Works No. 5 一場超越時空、如夢似幻的影像感官旅行 一次戲劇、經典文學及電影相遇的美感體驗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於2004年起連續3年夏天,邀請國際光影戲大師Larry Reed來台,帶領台灣藝術工作者實驗創作,以不同思維相互激盪深入東方章節,成為一齣十分精彩,集戲劇、文學、以及電影美學的電影式的現代光影劇場。而,超高10公尺的大螢幕,動用10餘位演員與影偶的共同演出,更是國內首見。 西遊記是國人家喻戶曉的故事,也是國內傳統戲曲中常見戲碼;本劇相當忠於原著的細節及人物的性格,期能傳達經典文學的內涵,讓觀眾重新體會到西遊記中作者原有的詩歌、文字及語言的美感。畫面的安排,更是要求視覺的美感及平衡,務求精準掌握戲劇及影像的張力。水墨畫般的流雲、遠山、亭台樓閣,利用燈光將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交替地淡入淡出;立體的真人戲偶,交疊著現場音樂與人聲,在舞台大螢幕上穿梭演出;媲美動畫的奇幻特效,一幕幕如電影般的流暢進行,令人屏息,嘆為觀止。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60分鐘 觀眾對象:5歲以上~成人 表演形式:光影劇場 美西首演:2006年10月20日 Center for Performing Arts, San Jose 台灣首演:2006年3月9日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創作人員 ◎導演:Larry Reed   ◎副導演:鄭嘉音   ◎動作指導:陳鴻秋 ◎服裝設計:林璟如     ◎美術設計:I Made Moja、葉曼玲 ◎音樂設計暨現場樂手:Jeff 許向豪 ◎劇本統整:姜富琴 ◎攝影:陳成紀 ◎演員:朱安如、吳定謙、李娟瑩、邱安忱、邱米溱、洪瑞霞、高友怡     高美瑜、陳曄瑩、曾麗真、葉蕙芝、劉毓真、戴若梅     (依姓氏筆劃序) 各界推薦 黑白圖像既有中國剪紙意味的角色造型;又有傳統山水畫的設境,讓人親切喜歡。動作流利多樣,口白故事的興味,緊扣童心。映幕超大,往西天之路遂有了cinemascope的宏闊氣勢。 —雷

無獨有偶2009作品《間-交叉體驗》-作品介紹

Puppet & Its Double "Jian-A Jiaocha Experience"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新偶戲系列‧第2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Advance Works No. 2 跨越當代藝術與劇場之間的實驗創作 合作單位 台北當代藝術館 源自藝術家BlueScreen所發起的全球十二國藝術交流「交叉」創作計劃,探討新時代中非語言性的溝通。台北的「無獨有偶」是參與本計畫唯一的戲劇團體,以獨特的「裝置+偶劇場」方式呈現。本創作是無獨有偶與藝術家經過一年的台法間激盪,跨越劇場與當代藝術、改變舞台與觀眾距離的實驗創作,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五週的展覽及六個晚上的演出。此舉不但是當代館首度舉辦此類型的展演,更是台灣劇場與當代藝術一場前所未有的結合 。 演出現場每次僅開放20位觀眾進入展場空間,場內有11名「角色」與11個依照各人內、外在特色量身打造的「偶」,真實生活在空間中。觀眾可以自行選擇停留和進出的時機,更可以選擇觀看∕參與的方式。 做為「媒介」的「偶」本身,是「另一個你自己」的延伸與譬喻,觀眾在角色的穿梭、流動間被引領帶入故事,可以身為進入空間的旁觀者,也可能進入角色們編織的故事。 演出形式 展覽:2009年3月28日~4月26日 10:00~18:00 演出:2009年3月27日~29日、4月17日~19日   19:00~21:00 創作人員 ◎創作統籌:BlueScreen、黃珮珊 ◎偶戲指導:鄭嘉音 ◎表演指導:魏雋展 ◎戲偶設計:陳佳慧、鄭嘉音 ◎聲音設計:林經堯 ◎燈光設計:曾彥婷 ◎服裝設計:盧旭男 ◎影像錄像.空間設計:BlueScreen、黃珮珊 ◎攝影:陳又維 ◎集體創作/演出:于明珠、朱安如、林婉玉、洪瑞霞、章元莊、張哲銘 ◎集體創作/演出:陳曄瑩、雷煦光、劉毓真、薛美華、魏雋展 劇照 2009 首演

無獨有偶2000作品《快樂王子》

Puppet & Its Double "The Happy Prince"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經典偶戲系列‧第7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Classic Works No. 7 詩與偶的對話 分享快樂王子的生命感動 《快樂王子》為無獨有偶的經典代表作之一,以詩意手法演繹英國文豪王爾德的寓言故事,傳遞生命的溫暖與感動。2000年首演時讓觀眾大感驚艷,2008年再現精華,全新打造戲偶和舞台,用更純熟精鍊的偶劇語言及技巧,深入刻劃原著精神,應用多重人、偶關係展現詩般想像及哲學幽默,引領觀眾走進北歐小鎮,與快樂王子分享最寶貴的人性價值,是國內難得一見的精緻懸絲偶劇。 本劇採用捷克盛行的「鐵枝懸絲偶」並予以改良,強化更多的偶的行動可能性,並運用轉動舞台,呈現了《快樂王子》的特殊氛圍。同時,搭配多種平面或立體不同的偶戲形式運用,以表達原著的諷喻。透過多重人、偶關係所展現的生活想像及生命哲學,在「社會寫實」的劇情成分中,保留幾分「童話」氣味,忠實呼應人生哭笑並存的真實感動。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65分鐘 觀眾對象:親子~成人 表演形式:懸絲偶、機關偶與真人演員共同演出 首演:2008年9月18日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創作人員 ◎編劇:李筆美、鄭嘉音、許珮書 ◎導演:鄭嘉音 ◎服裝設計:林璟如 ◎音樂設計:黃 安 ◎舞台/戲偶美術設計:葉曼玲 ◎動作指導:喻行 ◎燈光設計:王天宏 ◎舞台監督:謝小寶 ◎攝影:陳又維 ◎演員:劉毓真、邱米溱 劇照 2008 重製版 2011 Singapore Tour 2012 世界巡演

無獨有偶2000作品《賣翅膀的小男孩》作品介紹

Puppet & Its Double "Bei-Bei the Wing Seller"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成長偶戲系列‧第1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Family Works No. 1 一個關於友情與分享的故事 這是一個述說著施與受、擁有與失去的美麗故事。無獨有偶將之改編為適合幼稚園與中低年級親子觀賞的偶劇:整齣戲的氣氛溫馨,有好聽的歌曲和個性鮮活的角色、拼布風格的佈景、創意運用布、塑膠、木頭、鋁片等材質或是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所製做的戲偶與道具,處處顯露巧思。這齣戲帶領觀眾盡情地投入自己的情感,與劇中的人物一同歡笑、一同遊歷,飛向夢想的天堂。 演出形式 故事取材:格林文化公司提供 時間長度:60分鐘 觀眾對象:3~10歲親子 表演形式:手套偶、杖頭偶與真人共同演出 首演:2000年7月21日  台北皇冠小劇場 創作人員 ◎編劇:李筆美     ◎導演/舞台設計:鄭嘉音     ◎音樂設計:黃安 ◎燈光設計:許文賢 ◎服裝∕戲偶設計:羅安琍 ◎演員:鄭嘉音、曾麗真、陳映靜   ◎攝影:陳成紀 創作 2009 試演

無獨有偶2003作品《小小孩》

Puppet & Its Double "Little Little Kid"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經典偶戲系列‧第2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Classic Works No. 2 人與紙偶揉合了豐美的意象,起伏之間掀起慾念人形 創作靈感結合格林文化的「小小孩」繪本意及鹿橋「人子」原書,意境優美而又寓意十足。透過單一素材—紙的使用,賦予展現獨特生命樣態的過程。經過反覆的實驗和嘗試,一張素白的大紙發揮了它神奇的力量:從最初起皺造山,一會兒變成時間河流;在起伏之間掀起慾念人形,出現初見世面的純真,又一會這張紙則變成了垂幕的童年記憶,流動著幽谷玩伴的投影。而夢幻式的音樂更開啟了甜美、愉悅、調皮和好玩的簡單快樂;紙幕一升,又是另一場星星閃爍、螢蟲飛舞的燈光秀。豐富的燈光、畫面和音樂語彙,突顯了生命躍動的張力,意象非常豐美!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75分鐘 觀眾對象:成人觀眾 表演形式:執頭偶、影偶與真人共同演出 首演:2003年10月30日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首演:(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劇展參展節目) 創作人員 ◎導演:鄭嘉音     ◎腳本構成:陳惠晴、李筆美 ◎戲偶設計:石佩玉 ◎音樂設計:陳揚 ◎舞台設計:黃怡儒         ◎服裝設計:橘子淇淇 ◎燈光設計:王天宏 ◎舞台監督:楊淑雯         ◎攝影:陳成紀、林勝發 ◎演員:曾麗真、薛美華、吳樹忠、柯世華 劇評 劇利用大片紙材及投影機製造色彩斑斕的夢境;人與偶的匯演充份地利用虛實轉換間的曖昧與空間,打開了劇場表演方式的新意與樂趣。 —姜富琴

無獨有偶2004作品《哈囉.再見》

Puppet & Its Double "Hello,Goodbye!"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成長偶戲系列‧第3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Family Works No. 3 一場與想像力躲貓貓的遊戲, 也是一場以內在純真探索外在世界的成長驚奇 《哈囉.再見》串連了孩子的成長片段,從成熟的自然發生了歡喜和愛情作起源,結合的新生命在子宮漫遊之際,呵護以愛,也確定在人間將在愛的滋潤下成長。親人以手、腳和臉等身體的部分特寫來傳達保護與喜愛的意圖。簡單的白長布條纏繞繃緊成棚面舞台裝置,演員與小孩偶穿梭其間,包尿布、吃奶瓶、嗯嗯和洗澎澎等場景,俏皮而有趣。棚面立起,又是躲貓貓的窗簾,爸爸的書報架,和探索外界的門板。 本劇採用報紙為主要媒材來製作戲偶、道具與舞台,黑白的文字中傳遞著各種知識、各個角落的社會真實事件,有時卻阻隔了人與人之間最真誠自然的溝通;記錄著”今天”的報紙也將隨著時間而不見。在報紙黑白文字裝置出的舞台裡,觀眾隨著說故事的人,進入報紙中開始一場想像力的躲貓貓遊戲,享受說哈囉或再見的每一時刻,重溫如詩似夢般的成長驚奇。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60分鐘 觀眾對象:3歲以上親子 表演形式:執頭偶與真人共同演出 首演:2004年5月14日 台北皇冠小劇場 (第十屆皇冠藝術節參展節目) 創作人員 ◎導演:薛美華 ◎編劇:李筆美、陳惠晴 ◎燈光設計:王天宏 ◎音樂設計:林彥妤 ◎戲偶設計:鄭嘉音 ◎舞台/服裝設計:吳怡瑱 ◎演員:鄭嘉音、曾麗真、柯世宏   ◎攝影:陳成紀、李銘訓

無獨有偶2005作品《戲海女神龍》

Puppet & Its Double "The Puppeteer Granny"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經典偶戲系列‧第3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Classic Works No. 3 被王爺飯黏住的女子 掀起一場 布袋戲江湖的柔性騷動 結合真人、執頭偶以及布袋戲綜合演出,以戲中戲的方式,呈現台灣50年代,第一位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歷經半世紀的心路歷程,以及其漂流走場之傳奇演藝生涯。同時,展現「做台戲」隨著台灣社會發展的形式變遷,以見證近代步袋戲的興衰史。是一齣真實與想像、悲傷與歡喜、現代與傳統相互交融的精彩現代偶劇。 跳脫出傳記式的寫實窠臼,環型的舞台裝置與空間中,結合真人、布袋戲、執頭偶及綜合光影,以表現外在與內心、真實與虛幻等不同的情感層次與戲劇張力。音樂與美術風格則致力於反映各年代的風格,娓娓道出復古懷舊之幽情。 百年歷史的古典掌中戲偶、刀光劍影的金光布袋戲偶和現代執頭偶同台較勁;真人與操戲師角色彼此交叉,一角多人與一偶多角的突破,為台灣現代偶劇締造了宜古宜今的創新風貌。而,戲班賣藥年代的模擬,更是點出時代與主角人生的突兀與無奈。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75分鐘 觀眾對象:成人 表演形式:布袋戲、執頭偶與真人共同演出 首演:2005年10月21日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首演:(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參演節目) 創作人員 ◎編導:姜富琴 ◎偶戲導演/偶戲設計:鄭嘉音 ◎布袋戲顧問:真快樂掌中劇團 ◎布袋戲編導:柯世宏 ◎舞台設計:李維睦 ◎服裝設計:吳怡瑱 ◎燈光設計:王天宏 ◎音樂設計:Jeff (許向豪) ◎攝影:陳又維 ◎演員:薛美華、曾麗真、鄭嘉音、柯世宏 劇評 人生與戲劇、真實與虛幻,交錯在似假還真的表演之中,彷彿呼應了戲偶的本為假人、操偶人的生命灌注使其為真的藝術本質,為偶戲的演出延伸出極強烈的內在意義,也使得本劇創作上的巧思表露無遺。   —王友輝   劇照   2005 首演

無獨有偶2007作品《心理醫生愛上我》-作品介紹

Puppet & Its Double "Portrait of Dora"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新偶戲系列‧第1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Advance Works No. 1 一場心理醫生與他的女案例人相互「錯過」的人生故事 本劇改編自法國當代女性主義者、也是重要劇作家及小說家—艾倫‧西蘇(Helene Cixous) 1976年的劇作《朵拉的肖像》Portrait of Dora,並獲得作者中文劇本授權。劇本結構可分解為:特寫獨白、雙人對話與回憶事件等三類場景,而劇本本身充滿精神分析研究與女性文學創作的學術色彩。導演傅裕惠將語言和場景拆解,將畫面和聲音進行有趣的蒙太奇式斷裂與銜接,並將原劇廿世紀初的歐洲時空,轉換為深受中西文化衝擊的在地年代,希望藉由豐富的視覺與聽覺饗宴來提供一個完整的故事。 無獨有偶延續戲偶操控美學的多面向探索與嘗試,藉由人、偶共台形式的微妙關係,及人和偶、偶和偶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化學作用,讓角色恣意在現實與潛意識之間遊走交替,帶領觀眾進入真實與精神世界交替的隱晦中,探索女性內心深處的情慾世界。「偶」在劇中扮演通往女主角精神世界的關鍵媒介,深入她成長過程中與家人及親友間的多角關係,以及她如何在成人世界的紛雜糾葛中,跟背叛她的大人們互動。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100分鐘 觀眾對象:成人 表演形式:真人、洋娃娃與杖頭偶共同演出 首演:2007年10月04日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創作人員 ◎原著劇本:Portrait of Dora 艾倫.西蘇(Helene Cixous) ◎導演&劇本改編:傅裕惠   ◎偶戲導演&戲偶設計:鄭嘉音 ◎舞台設計:黃怡儒 ◎服裝設計:王怡美         ◎音樂設計&現場演出:周煜開 ◎戲偶美術設計:葉曼玲 ◎燈光設計:王天宏         ◎劇本翻譯&法文聲音演出:謝宜靜 ◎舞台監督:曾彥婷         ◎攝影:許斌、陳成紀 ◎演員:姚坤君、周力德、劉毓真、朱安如   劇照   2007 首演

無獨有偶2006作品《火鳥》

Puppet & Its Double "The Firebird"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經典偶戲系列‧第6號作品】 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er - Classic Works No. 6 音樂與偶戲完美和鳴 呈現繪本般的浪漫與詩意 合作單位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由國家交響樂團(NSO)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攜手共同演出的「永遠的童話」《火鳥》,是國內少見結合交響樂與偶戲的跨界演出,也是無獨有偶首度挑戰的大劇場規模與尺寸,展現多年來在精緻偶戲的投入與成熟技巧。緊扣著作曲家斯特溫斯基(Stravinsky)豐富多層次的樂章,以綺麗戲偶的大場面調度,帶領觀眾進入既驚奇,又浪漫的純美故事中。 本劇由美國重量級偶戲大師巴特‧洛克波頓(Bart. P. Roccoberton Jr.)執導,匯集國內劇場界資深設計菁英及國內音樂、戲劇、舞蹈及偶戲劇場各界的頂尖好手通力合作,打造出一個華麗、絢爛、神秘、冒險,跨越國界的異想世界。視覺風格呈現頗具俄羅斯味道的異國風情,高難度的雕塑佈景,和立體剪裁的華美戲服,燈光及煙霧,營造了神秘《火鳥》魔幻世界所帶來的完美感動。 從開場的迷霧森林,到烏雲遮月的魔王出場、群魔亂舞,直至撥雲見日、火鳥閃動火燄般羽毛劃過長空…,滿滿創意、想像力帶著大小觀眾翱遊於音樂與偶戲的奇幻天地。《火鳥》不僅帶給觀眾目不暇給的視覺系感受,也為台灣偶戲劇場締造嶄新的經驗。 演出形式 時間長度:50分鐘 觀眾對象:5歲以上~成人 表演形式:杖頭偶與人偶共同演出 首演:2006年3月31日  台北國家戲劇院 創作人員 ◎音樂演出:國家交響樂團 (NSO) ◎指揮:簡文彬 ◎偶戲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導演:巴特‧洛克波頓 (Bart. P. Roccoberton, Jr.) ◎副導演:鄭嘉音 ◎舞臺設計:房國彥 ◎服裝設計:林璟如 ◎燈光設計:李俊餘 ◎舞蹈設計:陳鴻秋 ◎戲偶設計:葉曼玲、鄭嘉音 ◎舞臺監督:王耀崇 ◎舞臺技術指導:斯建華 ◎排練助理:吳定謙 ◎攝影:顏涵正 ◎演員:李易修、李娟瑩、杜思慧、杜逸帆、邱安忱、柯世宏、柯世華 ◎演員:洪瑞霞、高友怡、張詩盈、陳貝瑜、陳欣琪、彭子玲、曾麗真 ◎演

無獨有偶電子報22期

點擊圖片觀看原始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