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網好讀版) 鄭嘉音 原文載於傳統藝術雜誌 92 年 6 月號 農業社會裡,布袋戲是大家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熱情的戲迷還會跟著劇團四處南征北討,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造成觀眾大量的流失,傳統布袋戲該如何做才能留住觀眾,找回觀眾看戲的熱情…… 因喜愛看表演,看到後來自己也投入了這個行業,即使是現在,看表演時也很少用所謂專業人士的評判角度去看,而仍像當年一樣,很容易就跌入舞台的世界裡隨著劇中人物,或喜或悲。導戲的時候,也常會用觀眾的角度去感受心情起伏,因為心中明白,我的戲不是為評審或學者專家而做,而是為了觀眾而做。在以下的分享中,以做為一個布袋戲觀眾的經驗,真誠地說出個人的想法與期盼。 不要怕改變 民國九十年在歸綏戲曲公園掌中戲比賽中看了真快樂掌中劇團演出《丹心救主》時,意識到現場都是經驗老道的觀眾,在輕鬆的氣氛中隨著鑼鼓點打拍子:此時劇中的大將趙雲騎馬追逐摔入田中,只見一位黑衣人走到舞台前從戲台上接下戲偶,當下觀眾突然脖子伸長、眼睛一亮,黑衣人演出馬匹於泥濘的田中掙扎後躍起,趙雲繼續威風馳騁,觀眾席突然爆出如雷掌聲,黑衣人操著戲偶回到後台,觀眾交頭接耳對方才創新的一場戲交換意見。觀眾有八成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誰說觀眾不懂?對於劇團任何細心的改變與設計,他們也是很敏感的。許多劇團擔心改變太多觀眾會不能接受都是無謂的擔心。 另一個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的傳統偶戲界一直存在的問題是「抄襲」,如果有人演「鶴與龜」紅了,馬上每個劇團也都有鶴與龜的劇碼,如果有人的布袋戲會川劇變臉、或一次轉很多盤子,馬上別的劇團也跟進,而且還會為了誰最先發明而吵鬧不休。模仿確實是進步的動力之一,但我們應該探究的是「鶴與龜」受到觀眾喜愛的背後原因,然後應用在自己未來的創作上,而不是全盤的抄襲。不尊重智慧財產權是阻礙進步的最大禍首吧!如果每個劇團都能存著:「我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有人做過了,我就不做!」的這種豪氣,傳統偶戲界也不會只是停留在今天的景況。 劇本結構與演出內容 目前布袋戲演出的關鍵問題在於劇本,因為生活方式的轉型,觀眾的期待也有所改變。從前,看野台戲是重要的社交活動,不論請戲的雇主或是觀眾都希望戲越長越好,而且觀眾是流動的,因此劇情存有許多重複,故事則是曲折又離奇,演個三、五小時也不誇張。在所有
Puppet & Its Double:Contemporary Puppe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