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6的文章

傳統即當代的偶戲進行式──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紀錄(大師深訪+國際論壇)

傳統即當代的偶戲進行式 ── 2016 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紀錄(大師深訪+國際論壇) 文/魏于嘉 2016 亞太傳統藝術節的活動安排,除了利澤老街上大眾共襄盛舉的演出及市集,還為了國內外偶戲研究者及創作者舉辦深度的【國際論壇】,討論彼此在偶戲上的努力及同異,也藉此機會邀約國內外各有專精的大師們,走南闖北參訪台灣各個偶戲角落來趟【大師深訪】,探詢台灣偶戲的傳統繼承與當代創新。這主要是針對戲劇專業人士的進階活動,在場不論大師還是研究生,都認真聽講做筆記熱烈討論,是近年來戲劇界難得近身且開放又深入的實務交流。 圖:參訪蕭建平木偶劇團片場,圖中為雕刻師陳世明 沿著淡水河探尋台灣偶戲 載滿著國內外大師,整團浩浩蕩蕩二十餘人一台遊覽車,在台北宣告活動記者會後直下高雄,從岡山皮影戲館開始一路北上嘉義、雲林、苗栗,觀賞笑瞇瞇老奶奶懸絲偶劇團,到北港看手繪布景的李有明布景社,當然不可能錯過在虎尾的霹靂布袋戲片場,中部的金光布袋戲團等感受台灣軟實力輸出的震撼。最後一天 ( 12/8 ) 的參訪行程,早上來到了早期台北劇場的聚集地大稻埕,參觀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 ( Robin Erik Ruizendaal ) 是漢學博士,研究偶戲二十多年,對台灣偶戲知之甚深,跟著羅斌逛博物館彷彿走進了台灣偶戲史,羅斌的學識豐富與中英切換自如,讓大師們都紛紛追問究竟。參觀完台原博物館,發生一件有趣的小插曲,布袋戲大師陳錫煌 ( 李天祿之子 )偶然 現身,深訪團員王曉鑫 ( 北京影偶研究中心副祕書長 ) 馬上化身小粉絲追上,即使不諳台語也深切表達想跟陳老師聊聊,其他深訪團員隨即跟上,陳錫煌先生被團團包圍後順勢操演了一小段布袋戲,可謂當天最意外的驚喜收穫。 圖:世界偶戲協會 (UNIMA) 主席達帝‧普當吉與名布袋戲演師黃俊雄會面 圖:嘉義笑瞇瞇懸絲偶劇團的操偶師們與澳洲偶師李察‧布萊蕭互動 圖:北港手繪布景的李有明布景社 圖: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左),向參訪團示範 下午沿著淡水河到了河口八里,徒步走進遊覽車無法開入的蜿蜒小路,廷威醒獅劇團敲鑼打鼓以舞獅迎賓,外國大師們看到如此可愛的大貓俏皮地眨眼、低頭撒嬌,都忍不住撫摸牠亮麗的毛皮;隨後觀賞臺北木偶劇團的布袋戲演出,有段耍棍的動作,讓參訪團的梁東興藝

漫步在老街與偶的呼吸間──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紀錄(偶藝百匯+藝術市集)

漫步在老街與偶的呼吸間 ── 2016 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紀錄 ( 偶藝百匯+藝術市集 ) 文/魏于嘉 台前觀賞台後觀摩 雖然 12 月 10 、 11 日是「偶在利澤老街,天氣雨」的壞天氣,利澤小鎮這兩天仍湧入眾多為了「 2016 亞太傳統藝術節」的重頭戲而來的民眾及戲劇專業人士。初到老街,演出節目還沒開始,逛逛有許多特色手工藝的市集攤位,跟上利澤老街導覽的隊伍,了解老街歷史,利生醫院前還有錦飛鳳傀儡劇團和偶寶貝劇團的示範表演。即使細雨綿綿,仍有不少家庭及學童聚集,觀看傳統懸絲傀儡逗趣的舞獅和小童耍玩球,傀儡動作之流暢鮮活到讓小朋友懷疑是有機關的機器人;偶寶貝則示範解說了杖頭偶跟執頭偶,還邀請三位小朋友試著操作執頭偶,提供孩子接觸偶,進而對偶戲產生興趣的可能。 圖:偶戲擂台─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圖:偶戲擂台─偶寶貝劇團 時間一到,在失親兒宜蘭利澤簡活動中心約兩百人座位的小會議,擠滿觀賞澳洲光影大師 Richard Bradshaw 《影窗內的天空》的觀眾,光影戲舞台僅一台電視大小,每段表演短至數秒,長也不到三五分鐘,但從小箱子投影出的歡樂能量塞爆整個場地;詢問 Richard 是否認同孩子們喜歡的表演是沒有邏輯的胡鬧, Richard 馬上答說:大人也是很喜歡的,因為大人的生活實在太嚴肅無聊啦!偶戲人愛玩的童心在高齡已七十八的 Richard Bradshaw 身上仍表露無遺。 圖:Richard Bradshow演出《影窗內的天空》 走到今年秋天新建的永安宮間,搭了座小戲台,正上演的是廣東高州單人木偶藝師梁東興的單人秀,不論操偶或音樂,全由一人操作,左右開弓,演起傳統三國跟薛平貴王寶釧的故事;而後由高州木偶傳習所四位藝師,舉起約一條手臂長的杖頭偶,熟練的甩著比偶身長兩三倍的水袖,浪漫上演范蠡西施,不論是水袖的甩動、身段和音樂,都能窺見傳統戲曲的表演之美。 圖:高州木偶演出 晚上,來自高雄的新世界掌中劇團,在永安宮正前方搭台演出《風雲再起 ~ 幻海星塵》,永安宮以往酬神多是請歌仔戲班,宜蘭人難得看到金光布袋戲,觀眾光是看到各種奇炫聲光效果和舞台變換機構,就紛紛驚呼鼓掌,還有專程從台北來的布袋戲迷陳先生,手上還提著市集的手工藝戰利品,抓緊相機等著捕捉精彩鏡頭。 圖:

跨國混種偶戲新勢力──「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預報

跨國混種偶戲新勢力──「 2016 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預報 文/魏于嘉 駐村藝術家的台灣體驗 十位來自台灣、墨西哥、波蘭、丹麥、法國、緬甸、泰國,橫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背景專長各有傳統偶戲、當代偶戲、光影戲、音樂、編劇、金工及戲偶雕刻等,他們齊聚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長達四十天的相處與合作,將會碰撞出什麼混種可能?傳說中的文化衝擊有,但那不是創作的阻力,藝術家們反而表示那正是刺激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 圖:(由左至右)法國藝術家Jean Christophe、丹麥藝術家Svend E Kristensen、緬甸藝術家Ye' Nyi Nyi(攝影:張瑞宗) 沈琬婷 (台灣,編劇)好玩地說到,他跟 Svend E Kristensen (丹麥,現代偶戲)的共同語言竟是日本電影導演三池崇史,有任何語言上溝通不了的地方,就直接開影片討論。余孟儒(台灣,金工)興奮地說,自己還是劇場初學者,所有體驗都充滿了新鮮的可能,跟 Sutarath Sinnong (泰國,光影戲)和 Magdalena Witczak (波蘭,現代偶戲,同時也擔任過《夜鶯》波蘭版的演員)很快就從各自擅長的領域找到合作模式,金工師多半是一個人孤獨地進行精細的創作,劇場的團體合作和整體組織構想,讓她受益良多。 Sutarath Sinnong 則開心地說:偶戲村是創作者的天堂!任何想要的材料跟設備這裡都有,還有非常寬廣的排練場,簡直是太夢幻了! Magdalena Witczak 也說到,在這裡感受到大大的創作自由,利用三人不同的特長與靈感,組織成一小段完整的表演,非常有趣。來自緬甸的 Ye' Nyi Nyi (傳統偶戲)表示,在緬甸只能學習到一種傳統偶戲,以前去國外交流,多是觀賞演出,對不同種類的偶戲只能觀其表面,不了解背後運作,這次不僅能觀察到不同偶戲的技術構成與表現形式,還能與各國藝術家進行創作討論,是非常好的經驗。 圖:(由左至右)泰國藝術家Sutarath Sinnong、台灣藝術家余孟儒、波蘭藝術家Magdalena Witczak(攝影:張瑞宗) 為了能向下扎根,散播偶戲種子,從小培養可能的觀眾群,藝術家們在駐村期間,除了每天在穀倉埋頭創作外,也同時輪流到不同校園進行示範講座。 11 月 28 日這天,早上是 J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