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4的文章

偶—劇場新寵兒

(官網好讀版) 鄭嘉音 原文載於表演藝術雜誌 2004 年 10 月號  根據紐約 Jim Henson 偶戲基金會 9 月初所發的 ”Puppetry in NYC” 電子報,今年 9 月 ~12 月之間將有 22 個與偶戲相關的節目在紐約上演,節目內容包含各種類型,從民俗故事、心理分析、生死問題到名著改編等;且其中只有兩齣親子節目,其餘 20 齣均是為成人觀眾所創作的演出,這個數字著實令人驚訝,似乎在數年間,偶戲演然成為一種顯學,廣受劇場人士歡迎,成為一種新興的媒介。     活動簡介中 Basil Twist 所編導的 ”Symphonie Fantastique” 將再度於紐約上演,演出在 1000 加侖的水族箱中進行,隱藏的操偶者將布料、羽毛、亮粉放在水中,配合絢麗的燈光與鏡子反射的鏡像,呈現出萬花筒般的舞動美感。本劇於 97~98 年首演,場場爆滿造成轟動。對於這個表演是否可以定位成一齣偶戲,在偶戲界引起極大的討論,有人認為這只屬於一種會動的物體藝術 (Object Art) ,有人卻認為應該擴大 ” 偶 ” 的定義,因為無生命的布料在水中的流動呈現出躍動的生命力,當然應該被納入偶戲的範疇之中。     運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呈現出人類情感的喜怒哀樂,是曾兩度率團到台灣演出的法國導演 Philippe Genty 經常運用的手法。 Genty 曾運用絲襪質感的超大彈性布當作是偶的身體,結合上一顆偶頭,可以變換出無窮的造型,最後偶幻化如一隻飛鳥離去,令人印象深刻。又一女舞者在舞台上揮舞著絲綢般的白布,白布的造型有如超大的鯉魚旗,舞者不斷的旋轉,灌滿空氣的白布順勢飄動,霎時間,所有人間的不安與苦難都在人與物之間合而為一的呼吸中化成雲煙。今年秋天兩廳院即將登場的法國藝術節,即將可以看到探索人與物品關係的演出,觀眾也可一飽眼福。     在一切東西都可能成為偶的概念風潮下, ”Object Theater” 於焉誕生,偶不一定再有具體形象,表演者操演日常生活的物品呈現出角色生命。美國的 Paul Zaloom 便深闇藉由物品的選擇諷刺社會的趣味,例如他曾以手槍飾演尼克森、鬼鬼祟祟的尋找目標、紅酒開瓶器飾演珍方達,上下擺弄著做健美運動,令人莞薾。今年暑假來台北參加兒童藝術節演出的保加利亞偶劇團,則以農家物品,組合出各式的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