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3的文章

一時色相,輕重有無中

(官網好讀版) 評無獨有偶劇團《小小孩》 姜富琴 原文刊載於表演藝術雜誌2003年11月號 無獨有偶劇團《小小孩》 2003年10月30日-11月2日 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一座以木板組成稍高的平台為舞台,上方懸著一塊同質材的木板,柔潤黃光從板上的圓形窗孔裡透出,像半空裡的月亮照著夜晚;橫在空中的一片白幕,像雲靄又像山的棱線。在空靈的樂音裡,它慢慢下降、攤平──發出嗶剝聲,觀眾才得知那原來是紙材。三個演員出現之後,將大紙玩成了海、山以及其他有形事物,然後主角小小孩出場──。 虛堆虛而累積真實 英國劇場大師導演彼得.布魯克說:「給我一個空的空間,我就給你劇場。」現在連空間都不必,給他們一張紙,就來了戲。小人偶自有其魔力,觀賞如何讓偶發揮超越符號的能力而產生生命情感的這種表演,本身已內含極大樂趣;不過依照節目單內延用鹿橋所著《人子》一書內的引言:「明還日月,暗還虛空,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可得知這個戲還想指涉更深層的哲學意涵。 本演出特別在宣傳文字上註明「非兒童節目,七歲以下禁止入場」,顯然劇團及劇目定位明顯,並非停留在以偶娛樂孩童的功用上。但「偶」能成「人」的祕訣是建立在「錯覺」的魔幻感受上,就像相信小叮噹的人,都不會懷疑時光機一般,是一個虛事堆上一件虛事,累積出真實感覺,這當中也多少帶著遊戲心態。此劇利用大片紙材化演成許多風景、人物,用兩台投影機製造色彩斑斕的夢境;人與偶的匯演,操偶人同時是角色存在同一舞台上等等,充份地利用虛實轉換間的曖昧與空間,打開了劇場表演方式的新意與樂趣。方法也許不是憑空創新,但創作誠意從各元素的配合精細處處可證見,也多有令人讚嘆之處。 來不及參透 然而困境在於,魔法僅止於舞台的表演上,關於故事主旨則是(哎,詩意總是朦朧,何況禪理?!)好大一段玩耍嬉戲的時光過去,小小孩累到睡去,夢境,夢醒後突然出現的大魔王(其實它的角色是雜耍人,但劇裡篇幅極小,未清楚交待),再到小小孩歸於天際,來不及參透中間發生了什麼變故?節目單裡可得到禪意字句:本質、當下、萬物有情,直指本心,明還日月,暗還虛空……。 當下覺醒,啊,原來有更深的意涵;原來是有這麼難以表達的主旨;原來是那麼難參的一本公案……那麼不說話是好的,禪宗早已知道如此道理,才說著許許多多的故事讓大眾去參。那麼虛實轉換的狀態也合了虛實皆空的佛理;只是這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