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混種偶戲新勢力──「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活動預報
文/魏于嘉
駐村藝術家的台灣體驗
十位來自台灣、墨西哥、波蘭、丹麥、法國、緬甸、泰國,橫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背景專長各有傳統偶戲、當代偶戲、光影戲、音樂、編劇、金工及戲偶雕刻等,他們齊聚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長達四十天的相處與合作,將會碰撞出什麼混種可能?傳說中的文化衝擊有,但那不是創作的阻力,藝術家們反而表示那正是刺激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
圖:(由左至右)法國藝術家Jean Christophe、丹麥藝術家Svend E Kristensen、緬甸藝術家Ye' Nyi Nyi(攝影:張瑞宗)
沈琬婷(台灣,編劇)好玩地說到,他跟Svend E Kristensen(丹麥,現代偶戲)的共同語言竟是日本電影導演三池崇史,有任何語言上溝通不了的地方,就直接開影片討論。余孟儒(台灣,金工)興奮地說,自己還是劇場初學者,所有體驗都充滿了新鮮的可能,跟Sutarath Sinnong(泰國,光影戲)和Magdalena Witczak(波蘭,現代偶戲,同時也擔任過《夜鶯》波蘭版的演員)很快就從各自擅長的領域找到合作模式,金工師多半是一個人孤獨地進行精細的創作,劇場的團體合作和整體組織構想,讓她受益良多。Sutarath Sinnong則開心地說:偶戲村是創作者的天堂!任何想要的材料跟設備這裡都有,還有非常寬廣的排練場,簡直是太夢幻了!Magdalena Witczak也說到,在這裡感受到大大的創作自由,利用三人不同的特長與靈感,組織成一小段完整的表演,非常有趣。來自緬甸的Ye' Nyi Nyi(傳統偶戲)表示,在緬甸只能學習到一種傳統偶戲,以前去國外交流,多是觀賞演出,對不同種類的偶戲只能觀其表面,不了解背後運作,這次不僅能觀察到不同偶戲的技術構成與表現形式,還能與各國藝術家進行創作討論,是非常好的經驗。
圖:(由左至右)泰國藝術家Sutarath Sinnong、台灣藝術家余孟儒、波蘭藝術家Magdalena Witczak(攝影:張瑞宗)
為了能向下扎根,散播偶戲種子,從小培養可能的觀眾群,藝術家們在駐村期間,除了每天在穀倉埋頭創作外,也同時輪流到不同校園進行示範講座。11月28日這天,早上是Jean
Christophe Canivet(法國,現代偶戲)到淡江大學蘭陽校區跟大學生分享習藝歷程;下午則換到中山國小四年級美術班,由Ana Herrera(墨西哥,現代偶戲)帶領孩子們做出具有墨西哥萬靈節特色骷髏臉譜的簡易懸絲偶,和Ye' Nyi Nyi帶來緬甸傳統偶戲表演。本來下午預計返回穀倉的Jean,主動提出想繼續跟隨的意願,詢問Jean下午還幫忙帶孩子不會累嗎?Jean很認真的說,他上次的工作坊是到非洲,相較之下台灣這樣良好的教室環境(非洲可能是在空地中上課)和少少二十位學生(非洲一班六十個起跳),已經非常輕鬆;且他深深了解,這些看似簡單的戲劇活動,都有可能在一個小小的孩子心中,萌生出對藝術的追求與創造性,甚至改變這孩子的一生。
圖:墨西哥藝術家Ana Herrera在宜蘭中山國小進行校園推廣講座(攝影:鄭嘉音)
四海古今偶戲大亂鬥
十位跨國(籍)混種(類)的偶戲藝術家,將在12月9日於偶戲村呈現這一個多月以來既混搭又和諧的創作成果,共有三組合作演出跟兩段個人秀(真快樂掌中劇團第三代柯世宏結合影像與布袋戲的表演,與戲偶雕刻師蔡長菁的彩樓改造),觀眾名額一開出隨即額滿,但請不要因向隅而氣餒,「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的重頭戲,12月10、11日佔領整條利澤老街的【偶藝百匯】與【藝術市集】,上一秒站在你身旁一起津津有味看著表演的路人,或許就是下一秒在某個角落搖身一變成為街頭藝人的駐村藝術家之一!
【偶藝百匯】攻佔老街幾座重要建築,帶來六齣跨越國界、當代傳統大亂鬥的偶戲演出,加上【藝術市集】使得整條利澤老街變成一座巨大的開放劇場,歡迎屆時闔家老少一同來湊熱鬧,在老街轉角遇見偶戲,讓偶戲貼近你的生活,在每個可能的角落發生。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重頭戲除了大眾皆宜的演出及市集,也將於12月12、13日在剛落成的臺灣戲曲中心(台北)舉辦深度【國際論壇】,邀集國際、國內偶戲研究者及實作者,一同討論國際偶戲發展現況及傳統偶戲在當代劇場中的嘗試與突破,寄望未來的偶戲創作能更加豐富多采。「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可能是台灣首次以偶戲為主題,舉辦面向幅度這麼寬廣的藝術節;從想認識或剛認識偶戲的一般民眾,到欲更加深入了解偶戲的戲劇學者、從業人員,都能夠找到適合參與的活動。
圖:(左)台灣藝術家蔡長菁、(右)台灣藝術家柯世宏
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表示,國際駐村藝術家是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一直以來的夢想,藉由此次承辦傳藝中心亞太傳統藝術節的機會,雙方都有著「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共識得以實踐;在規劃各類活動上,雙方皆有默契──名為「亞太傳統藝術節」,但不自限於「亞太」或「傳統」框架,藝術家與偶戲種類跨越歐美及當代,以台灣作為亞洲樞紐的地理位置及多元文化的優勢,從台灣偶戲出發,與各國各樣偶戲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對話。或許就像台灣特色的熱炒店,菜單上有生魚片、煎牛排、焗烤田螺與大鍋雜燴亂炒,配上一口金門高粱混可樂或台灣啤酒加VODKA,在熱鬧喧騰歡笑的恍惚中,你甚至不知道剛剛吃進了些什麼,打了個滿足的飽嗝,只覺得似乎就是叫做「台灣」的好滋味吧。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詳細活動內容請見:
Facebook粉絲頁→https://goo.gl/QWXUI5
活動ED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