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無獨有偶電子報3期

點擊圖片觀看原始頁面

傅裕惠評論《我是另一個你自己》-看似簡單,實則繁複

(官網好讀版) 傅裕惠 【新藝見-戲劇戲曲篇】台新藝術獎藝評集 2007年4月出版 全劇由一座比例稍大的半身偶人頭開始;一雙偌大的眼珠子被蒙上了布,隨著幕起,他睜開了眼,開始一場「我是另一個你自己」的想望旅程。他的腦袋瓜被揭開,一個小比例的業務員提著箱子,試圖尋找和離開;舞台上就此呈現如「出走」、「籠中」、「婚禮」與「天使」等段落。在沒有戲劇事件的具體邏輯結構下,一段段的表演均有並存、交錯或護動的執頭偶角色(由二至三人操作),即使環境不同,每段情境皆凸顯了角色(我)不同的心情-即使在原處,我仍想望他處-這樣的既是渴望自由、卻又逃避而束縛的形而上哲學。看似柔和、平靜的畫面裡,正如音樂設計陳揚所創作傳遞壓抑、重複卻不安的樂曲風格,其實每個角色均有對比強烈的一面,也就是邪惡不安的潛意識。出走的業務員變成野蠻的猩猩;美麗的少婦失去了兒子,變成精神分裂而作夢的患者;付出愛心的老婆婆,被哺育搖籃中的怪物所吞噬;臃腫的自閉者,執意玩弄籠中小鳥的自由,最後被孤獨地拋棄等等情節,隨著不同觀眾的聯想,萬物諸事在此都能客觀反映人生一體兩面的真相。 《我》劇中的偶,再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地訴說著無憂無慮的人間同年;然而,全劇一個多鐘頭的表現中,竟也毫無一絲埋怨、痛恨或是謾罵的寫實與癡狂。像是繩索連結成的軌道、階梯與橫杆,又如大紅心型的抱枕在<婚禮>那段故事裡代表的象徵,所有的物件、玩偶,都隨著情勢發生而變換質性。編導們透過這樣看似簡單、實則繁複的偶劇情節,傳遞了超乎語言的達觀哲學。 至於操偶技巧如何?兩、三個黑衣人能不倚賴台詞,而是憑藉彼此的呼吸和默契,完成連串、連續的複雜肢體與動作細節,讓盯著玩偶看的觀眾,也看到了他們專注的眼神,進而隨著沒有表情的偶人們,奔馳於想像的境界。

無獨有偶電子報2期

點擊圖片觀看原始頁面

無獨有偶電子報1期

點擊圖片觀看原始頁面

于善祿評論《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偶人相遇──人‧偶‧嘉年華會

(官網好讀版) 于善祿 2006年08月12日 (原文刊載) 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偶人相遇──人‧偶‧嘉年華會」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我是另一個你自己》 時間:2006年7月22日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除了關係,還有情感,這是這個演出最核心的兩個質素了吧! 終於進行到了這個藝術節的最後一檔演出了,如果說在策展人杜思慧所聚焦的「操控」之外,還有什麼的話,我認為大概就是「關係」和「情感」了,前五齣均有文為證,在此就不贅述了。 單是從劇名《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就可以看出「我」和「你」之間的替換與建構關係,「我」和「你」原本應該是獨立的個體,但從存在主義哲學或結構主義人類學的觀點來看,每一個個體都是存在於意識結構與關係脈絡之中的,沒有人可以孤立於世,就算是「孤」,那也是相對於「群」而存在;另外,從「我是另一個……」與「你自己」也可以看出「自我反身」與「他我反身」的內外並置的鏡照關係,後現代性所強調的精神分裂,在此也表露無遺。 但這些意識系譜或後學新論都無法抹滅掉人性中最基底的成分,那就是「愛洛斯」(eros,在希臘神話當中,代表「愛神」之意,羅馬神話名曰眾人所知的「丘比特」,在此我引申為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的混同「情愫綜」);這個偶劇作品大致可分為約十個段落組成,每一段多多少少都在表現不同的「你我」、「人我」、「物我」、「人偶」、「心物」……之間的關係,由於演出當中沒有任何語言式的台詞,再加上沒有五官的偶臉只能看出鼻或嘴的大致輪廓,所有的關係只能從非語言、非表情的線索去領略,像是「表情豐富」與「高催淚度」的音樂調性(音樂設計為陳揚)、偶的肢體變化、操偶人(由李娟瑩、洪瑞霞、曾麗真、劉毓真擔任)的表情與眼神,最後再加上觀眾的審美感受與想像能力,沒有言詞的意象世界,只好運用隱喻與象徵去擴大這個世界的詩意,而詩意當然是比寫實/現實更超越的! 筆者雖然在意識哲思與感覺結構上硬塞了一些詞語,但並不表示這個作品太抽象或者操偶技巧不寫實而必需進行這樣子的哲思辯證;反倒是因為操偶技巧的極度細膩,幫筆者(我想對大部分的觀眾也是)建立了良好的理解根基,才能予以評賞;根據一些相關報導與記錄,這個作品是該團為成人觀眾製作的首部現代偶劇,手法成熟,這是筆者第一次看這個作品,果然名不虛傳。

楊忠衡評論-「無獨有偶」為「人」之所不能為

(官網好讀版) 楊忠衡 原文刊載於2006年4月5日民生報A10版文化風信 無獨有偶劇團《火鳥》 國家戲劇院 2006年3月31日 幾年前,筆者曾批評某歌劇演出演員動作僵硬,「像木偶一樣」。問題是,當演員本身就是「偶」怎麼辦?實際上,這也是拿偶戲演出真人劇碼最大的挑戰。尤其這次「無獨有偶」表演方式,是以黑衣人手持真人大小布偶演出,很容易被拿來與真人演出比較。而史特拉汶斯基《火鳥》又是以綺麗多彩聞名的經典芭蕾舞,一不小心,偶戲就會淪為僵硬版。筆者非偶戲專業,但看過一些吊線木偶主演的歌劇,覺得除技藝巧妙之外,仍無法替原劇加分。但這次《火鳥》帶給我強烈的啟示,那就是,只要充份發揮該類型表演獨具的特性,展現其長處,就可以創造出與原作完全不同的藝術價值。 「無獨有偶」並不標榜傳統偶戲型式,而是透過靈活操控手法,使無生命物質瞬間變成活生生的演員,哪怕只是一張紙或一塊布。如此,他們的表現就不只侷限在狹義「偶劇」的概念,而使視覺呈現無窮可能性。這讓我想起很受歡迎的日本節目「超級變變變」,參演者用生活中各種物料DIY,讓自己化身為自然百態,重點在出奇致勝以及表演趣味。「無獨有偶」這種「為『人』所不能為」的想像空間,便是偶戲的價值所在。在美籍導演巴特.洛克波頓指導之下,「無獨有偶」突破過往格局,宛如從小家璧玉的室內樂,躍進壯麗的交響樂。不論從布偶動作的刻畫、造型的創意,整體視覺效果經營,都令大、小朋友眼睛為之一亮。例如火鳥出場滿天飛舞的火焰、那群可怪而不可惡的寶貝怪物,乃至突然出現在背景的魔王凱斯采,巨大的身影果然頗有驚悚效果。 凡此種種,都是超越傳統芭蕾、另闢新徑的絕佳示範。當然,偶戲難免還是有其弱點,尤其原劇主要為芭蕾需求設計的段落。如公主與宮女們在花園玩耍巧遇王子,劇情單純,篇幅也很長,目的是要表現浪漫旖旎的舞姿;偶戲在這邊吃了大虧,雖然有「玩球」的特效,但總體而言冗長無趣,讓現場兒童觀眾滿頭霧水,我相信還有改善的空間。其他段落都相當緊緻,在良好的燈光與佈景烘托下,帶給觀眾曼妙的古老俄羅斯神話世界。唯一讓我覺得不足的是,本劇主角「火鳥」實在做得太寒酸,怎麼看都像一隻會掉毛的雞毛撢子,連小怪獸都比不上,實在可惜。 近期連續聆賞馬捷爾、呂紹嘉、簡文彬,在這些傑出指揮的引領之下,NSO各方面表現已經符合國人對國際樂團的期待。由於不是為舞蹈伴奏,簡文彬以...

王友輝評論-在思古中透露現代的絃外之音

(官網好讀版) 王友輝 原文刊載於表演藝術(PAR)雜誌2005年12月號 無獨有偶劇團《戲海女神龍》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05年10月21日 無獨有偶工作是在「瘋狂精英藝術劫」中,再度嘗試真人與偶同台的搬演模式,全是台灣布袋戲史上第一位女頭手「賜美樓」江賜美的《戲海女神龍》,其中,江賜美長孫柯世宏的加入演出,更使得本劇從單純的人物傳記搬演,深化出歷史以何種面貌傳承的意義,以此而言,《戲海女神龍》的演出在思古幽情中透露著一種現代的絃外之音,頗令人回味。 為偶戲的演出延伸出極強烈的內在意義  編導以三位女演員操偶的基本練習和傳記主江賜美的錄音訪問作為開場,其不滿足於人物生平事蹟單純戲劇化搬演的企圖明顯可見,而柯世宏及其他演員與江賜美人形撐竿偶的後設對話,增添了本劇在戲劇結構上的趣味,人生與戲劇、真實與虛幻,交錯在似假還真的表演之中,彷彿呼應了戲偶的本為假人、操偶人的生命灌注使其為真的藝術本質,為偶戲的演出延伸出極強烈的內在意義,也使得本劇創作上的巧思表露無遺,只是,在意像表達和戲劇情節之間,依然存在這許多斧鑿之痕,仍有待創作者更加精進的琢磨。 有趣的是,編導在訪問中努力挖掘老藝人傳奇性的一生,老藝人卻總是四兩撥千金地將話題引導致過往的演出內容,從田野傳記的角度上來看,《戲海女神龍》無法完全滿足我們對於老藝人傳奇一生的好奇,對於其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事蹟也難以全觀,但是在劇場中,我們除了現代戲偶的演出和抽象表達的肢體表演之外,卻得以親眼目睹了傳統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的前後場演出過程,李維睦所設計的小小旋轉舞台,更讓台前台後的風貌分別旋轉出現,可惜的是,編導在掌握台前幕後轉換的過程中並未能更加細緻處理,觀眾對於後台情境的期待有時不免落空,殊為遺憾。 戲中金光布袋戲的搬演讓觀眾為之精神一振  整體而言,上半場的演出,也許是編導勾勒傳記主生平的努力承载了過多的責任自覺而使得演出稍嫌沉悶,到了下半場,拋卻了表述完整生平的包袱反而使得演出輕快起來。尤其江湖賣藥的一段,後設意味濃厚,柯世宏極「台」的扮相和語言表達戲而不謔,而以紙板面具作為戲偶的頭的設計也令人發噱,有著極佳的劇場效果,另一方面來說,其筆觸輕輕卻反而能表現出過往歷史中,藝術與現實相互妥協的真相,以及民間藝人強韌生命力的側寫。 讓觀眾為之一振的莫過於戲中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