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衡
原文刊載於2006年4月5日民生報A10版文化風信
無獨有偶劇團《火鳥》國家戲劇院
2006年3月31日
幾年前,筆者曾批評某歌劇演出演員動作僵硬,「像木偶一樣」。問題是,當演員本身就是「偶」怎麼辦?實際上,這也是拿偶戲演出真人劇碼最大的挑戰。尤其這次「無獨有偶」表演方式,是以黑衣人手持真人大小布偶演出,很容易被拿來與真人演出比較。而史特拉汶斯基《火鳥》又是以綺麗多彩聞名的經典芭蕾舞,一不小心,偶戲就會淪為僵硬版。筆者非偶戲專業,但看過一些吊線木偶主演的歌劇,覺得除技藝巧妙之外,仍無法替原劇加分。但這次《火鳥》帶給我強烈的啟示,那就是,只要充份發揮該類型表演獨具的特性,展現其長處,就可以創造出與原作完全不同的藝術價值。
「無獨有偶」並不標榜傳統偶戲型式,而是透過靈活操控手法,使無生命物質瞬間變成活生生的演員,哪怕只是一張紙或一塊布。如此,他們的表現就不只侷限在狹義「偶劇」的概念,而使視覺呈現無窮可能性。這讓我想起很受歡迎的日本節目「超級變變變」,參演者用生活中各種物料DIY,讓自己化身為自然百態,重點在出奇致勝以及表演趣味。「無獨有偶」這種「為『人』所不能為」的想像空間,便是偶戲的價值所在。在美籍導演巴特.洛克波頓指導之下,「無獨有偶」突破過往格局,宛如從小家璧玉的室內樂,躍進壯麗的交響樂。不論從布偶動作的刻畫、造型的創意,整體視覺效果經營,都令大、小朋友眼睛為之一亮。例如火鳥出場滿天飛舞的火焰、那群可怪而不可惡的寶貝怪物,乃至突然出現在背景的魔王凱斯采,巨大的身影果然頗有驚悚效果。
凡此種種,都是超越傳統芭蕾、另闢新徑的絕佳示範。當然,偶戲難免還是有其弱點,尤其原劇主要為芭蕾需求設計的段落。如公主與宮女們在花園玩耍巧遇王子,劇情單純,篇幅也很長,目的是要表現浪漫旖旎的舞姿;偶戲在這邊吃了大虧,雖然有「玩球」的特效,但總體而言冗長無趣,讓現場兒童觀眾滿頭霧水,我相信還有改善的空間。其他段落都相當緊緻,在良好的燈光與佈景烘托下,帶給觀眾曼妙的古老俄羅斯神話世界。唯一讓我覺得不足的是,本劇主角「火鳥」實在做得太寒酸,怎麼看都像一隻會掉毛的雞毛撢子,連小怪獸都比不上,實在可惜。
近期連續聆賞馬捷爾、呂紹嘉、簡文彬,在這些傑出指揮的引領之下,NSO各方面表現已經符合國人對國際樂團的期待。由於不是為舞蹈伴奏,簡文彬以更大幅度強調音樂中的戲劇成份,而導演也能精準的「借樂使力」,結合為瑰麗而精采的場面。本劇功能並非訴求「劇」,而是在潛移默化間,帶給家長與孩子一種綜合的精緻美感,這將是一段極其珍貴的欣賞經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