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偶」們同在一起


攝影/撰文 林筱倩

出國,cut!旅遊,cut!工作,cut!年初的一場肺炎疫情打亂了全世界的生活節奏,無獨有偶與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也受到影響,原訂今年要飛來臺灣參與駐村計畫的國外藝術家們行程緊急喊卡!


疫情管束了國境與日常生活,但卻關不住嚮往藝術創作的靈魂,因此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將今年的駐村計畫調整為邀請八位國內的藝術創作者前來駐村。這八位藝術家來自不同領域,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的牽線媒合下,藝術家們將兩兩一組,以共同創作的形式發表駐村成果。


問起藝術家知道自己創作的夥伴是誰後,第一個感覺是什麼?何睦芸與林曉函相視燦笑:「開心!」睦芸和曉函有過《微塵望鄉》的合作經驗,那時候睦芸是舞台設計、曉函是操偶演員,雖然彼此欣賞,但是互動不多。這一次來到利澤,她們各自帶著自己關心的故事、關心的議題前來,兩人的共識就是:要把故事紮在利澤的土地上,在利澤社區裡長出眼睛和耳朵。


因此睦芸與曉函一放下行李就鑽進利澤社區的活動中心,和社區的叔叔阿姨們一同打氣功、做健康操,然後逛菜市場、逛小店舖。不久後兩個人的創作材料區就堆成一座小山,有利澤海邊撿回的漁網、浮球、廢木材,也有在附近資源回收場挖寶到的捕鼠籠、提鍋、瓶罐……兩人邊創作劇本邊整理廢棄物,建造出一間小小的記憶之屋。屈身其中,每一個角落都有可看、可想之處,睦芸與曉函試圖要把觀眾的思緒與利澤的情感編織在一起。


藝術家林曉函與社區阿姨們互動
藝術家林曉函與社區阿姨們互動

藝術家何睦芸以廢料建造「記憶之屋」


「我們一知道是對方後就約出來見面,開始討論我們要做什麼。」藝術家李豐丞與羅婉瑜也是一組奇妙的組合。兩人對創作都各自帶著許多想法,也有各自工作的習慣和堅持,在決定要以「罐頭」作為創作概念後,卻一直在概念的外圍磕磕碰碰、繞著打轉。擅長金屬工藝的小豐對金屬材質有美感上的堅持,「什麼!用紙杯做魚尾巴,我才不要!」小豐笑著抗議。但最後小豐還是做了一條可以收納、變形的罐頭紙杯魚,原因是因為紙杯動起來好看、自然。在金工美學與操偶實務的平衡上,小豐在駐村經驗裡打開感官,接納不同的創作模式,像被熔鑄打磨過的金屬一般,成為更為豐厚的自己。

而對舞台設計、燈光以及操偶都極有見解的婉瑜,她即將在舞台上創造出一條工廠的輸送帶,用機關與操偶的巧思帶給觀眾聲光娛樂。小豐與婉瑜這一對操偶搭檔,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來訴說海洋的故事,要讓觀眾笑中帶淚、淚中帶笑,輕鬆而又有領會。

藝術家李豐丞將錫液灌模成一隻海龜

藝術家羅婉瑜與李豐丞將以罐頭發想駐村創作


「我們一知道是對方後,就馬上研究對方的資料。」楊柏煒與柯姿安這一組搭檔也是一絕,兩人都可以在外星頻道裡用外星語溝通。柏煒與姿安對身體及意識滿懷探索的熱情,兩人在六號倉的實驗劇場中陳設了一座假人台與一綑大水管,一個人抱著假人的腰左右輕搖、另一人拉著假人的單隻手臂旋轉飛舞。問他們為什麼還在地上撒滿玫瑰花?「浪漫!我們要浪漫!」柏煒與姿安露出迷幻的笑容。

不一會,兩人又在大水管中爬行探索,對著一面鏡子靜靜凝視:「我在尋找我自己。」但兩人可沒有只活在自己的時空,當他們討論起駐村發表的流程時,對觀眾是體貼熨妥的,考量了許多跟演出場地的連結以及跟觀眾互動的細節。

藝術家楊柏煒與柯姿安合力捏塑偶頭

藝術家柯姿安正在水管中探索自己

除了這三組演出組的駐村發表外,今年的駐村計畫還規劃了兩檔藝術展覽,由紡織藝術家曾嬿妤與科技藝術駱若瑀分別帶來紡織與偶的跨界連結,以及人機互動與偶的科技想像。

藝術家曾嬿妤與她創作的紡織人偶:五結一號

藝術家駱若瑀擅長人機互動,機械偶將微妙地影響人類對藝術的觀點

11/7-11/8【利澤老街動起來】,八位駐村藝術家將使出渾身解數,讓利澤老街的每一個空間、每一個小角落都充滿「偶」的身影。藝術家開心的玩、用力的笑、全身心的創造利澤經驗,用藝術的能量串聯起利澤社區、遊客與利澤國際偶戲村,在【利澤老街動起來】為期兩天的遊戲時光裡,當「偶」們同在一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非常傳統”在美國─美國偶戲概述

(官網好讀版) U. S. Non-tradition An Overview of Puppetry in the U. S. 巴特、洛克波頓(Bart. P. Roccoberton, Jr).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戲劇系偶戲教授 (Puppet Arts Program, Department of Dramatic Arts,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譯者:鄭嘉音 原文載於1999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在美國沒有偶戲的傳統 。這事實令人害怕卻同時也教人興奮。我們沒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角色或故事所帶來的一份安全感,也沒有既定的操作技巧或敘事手法。在文化、社會、或宗教活動上,沒有人期待會有偶的出現,更沒有與偶有關的慶典,但因此反而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間,讓人們創作新的角色、新的故事或是將舊故事新編。唯一能限制意念表達的,也不過是創作者個人的技巧或想像力極限罷了。反正沒有任何場合是特別為偶而設立的,所有場合也都適合偶的呈現。 在本篇文章中,我希望能向大家介紹美國偶戲的現況,以及它是如何發展至今的。要向大家說明的是,在短短的文章中我不敢奢望能巨細靡遺地談論美國的偶戲,其中必定會有所遺漏。如果各位有興趣多了解這個主題,我很樂意為大家介紹相關書籍。我將就個人觀察之所見所得,與大家分享。 原住民偶戲 在這塊新大陸還未充斥外國探險家及移民者之前,曾有關於面具及偶的原住民傳統。它們的功用主要在祖先崇拜、豐收祈禱、時間儀式(譯註1)、巫術或是疾病治療等。令人惋惜地,這些偶或面具像其它原住民文化一般,不是遭到忽略就是毀壞。如今我們還可以在紐約州的指湖(Finger Lake)看到西尼卡族(Seneca)的面具部落遺跡,或閱讀關於西元1900年以前,亞利桑那州侯匹族(Hopi)在儀式中使用偶的考古報告,而北太平洋沿岸部族目前仍留存有偶和面具的使用。但是由於空間阻隔、人為忽視、及自然消長,原住民傳統對美國今日偶戲的發展,幾乎談不上什麼影響力,直到最近才開始有學者或藝術家們正視這個問題,但要是早知如此也不會有今日的問題了。 歐洲的影響 第一批移民為了逃離歐洲的宗教迫害在十七世紀抵達北美的東北部,尋求實踐信仰的空間。他們過著極清簡的生活且不能容忍其他人有不同的信仰。他們的道德規範不容許跳舞、飲酒、遊戲及娛...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