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撰文 林筱倩
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在今年集滿了來自世界五大洲的駐村藝術家!
利澤偶戲村從2016年開始推動「駐村藝術家計畫」,而我是從2017年開始認識偶戲村的駐村藝術家的。那一年的藝術家成果展演很特別,整個利澤社區都是藝術家的舞臺。
南非藝術家Johannes Lodewyk Swanevelnder在利澤老街的民宅前演出了一齣關於生態環境的偶戲,後面民宅鐵門上的彩繪就是利澤當地有名的「走尪」活動。希臘藝術家Eirini Patoura關注人類世界共同的紛爭:戰爭、謀殺、親子失和,就在利澤地區的精神信仰-永安宮媽祖廟的廟埕上演出,本來Eirini Patoura希望的演出面向是背對金爐,但是後來了解到在媽祖廟演戲就是要演給神明看的臺灣習俗後,她就入境隨俗,把演出改成面朝媽祖廟演出。臺灣藝術家賴麗婷駐村的期間會在利澤街上「搭訕」當地居民,聊著聊著就和居民盧姐變成了好朋友,麗婷在偶戲村製偶師的幫助下創作出一個以盧姐為原型的穿戴式戲偶,成果呈現的時候就在盧姐的家-利澤民家館裡面演出,在利澤居民的家裡演出一個利澤地區從繁華到沉寂的偶戲。泰國藝術家Tippaporn Soontornjamorn
(Juey)在駐村期間和利澤居民語言不通,但還是深深渴望著能和臺灣人成為朋友,於是她製作了一隻可愛的恐龍戲偶,在利澤這裡歷史最悠久的利生醫院裡面演出。這些國內外的藝術家們雖然都不是宜蘭利澤人,但是他們都跟利澤偶戲村一樣愛上了利澤,從駐村的創作發想到駐村的創作呈現,跟著利澤社區的日出日落一起呼吸。
麗婷與盧姐與盧姐偶在民家館演出後的合照
|
到了2018年,駐村藝術家的計畫持續擴大,這一年的主題是「偶藝不設限」,展現出偶戲更加多元的面貌,共有十位個人藝術家來到利澤。利澤偶戲村鼓勵藝術家們離開劇場,在非劇場空間中進行裝置展覽和互動教學,於是為藝術家安排了一場又一場把藝術帶進校園的工作坊。義大利藝術家Carla Taglietti卡兒拉.塔利耶提和泰國藝術家Sirikarn Bunjongtad (Jae)希麗康.邦宗塔(潔)分別把不同的光影戲形式帶進宜蘭內城國中小和宜蘭清溝國小,臺灣藝術家楊瀚橋則是把他「飼養」的長頸鹿牽進了宜蘭竹林國小的校園,還和孩子們一起用黏土「繁殖」了好多好多小長頸鹿。
卡兒拉為內城國中小的孩子解說光影偶結構
|
潔為清溝國小的孩子示範不同的光影打法
|
楊瀚橋與鹿鹿與竹林國小的孩子們
|
2019年初夏,延續「偶藝不設限」的精神,利澤偶戲村迎來了今年第一位駐村藝術家:芬蘭藝術家Marja Nykänen瑪爾雅•努卡能。瑪爾雅很喜歡海,她會在清晨散步到利澤的海岸線,遠眺龜山島的日出,再把從沙灘上撿到的寶特瓶、塑膠袋帶回偶戲村,利用這些廢棄物進行偶戲創作,在成果展演結束後,瑪爾雅誠摯地為觀眾說明了創作的動機和意圖,雖然戲有落幕的時刻,但藝術家的想法已經藉由互動交流,在每個觀眾心裡長出了新生命。丹麥藝術家Christine Kvint克莉絲汀・凱文特也在成果展演後把她創作的噴火龍戲偶帶到偶戲村的廣場上加演了一場「餵食秀」,讓劇場裡的噴火龍不因為戲已結束就塵封偶箱,還能繼續鮮活地在餵龍吃餅乾的日常記憶裡存留。義大利藝術家Laura Bartolomei蘿拉•巴托羅梅成果展演中的情感觸動了許多觀眾,蘿拉在演出後細細為觀眾說明了創作物件的材質、出處,有在利生醫院旁邊撿到的枯枝、葉子、蟬的脫殼,利澤海灘上的沙,還有蘿拉從義大利帶來的孫子的照片,這些乍看不相干的物件經過蘿拉的擺置、詮釋,在利澤偶戲村轉化成與利澤社區共享的生命經驗。
瑪爾雅正在用撿拾來的垃圾進行創作
|
克莉絲汀與她的噴火龍,一位觀眾正在撓搔噴火龍的下巴
|
蘿拉為觀眾說明演出物件的生命故事
|
許多人來到利澤偶戲村都會被藏量豐富的各國戲偶吸引,也不絕口的讚嘆製偶教室內的完善空間與專業機具,但我認為:利澤偶戲村最大的資產並非是這些硬體設備,而是「人」。生活在利澤偶戲村裡的每一個成員:總監、製偶師、藝術行政,還有遠從世界五大洲而來的藝術家們,每個人都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在日常生活裡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偶戲國度與利澤社區的一份子,吸納著利澤的美好,也把自身的美好交付給利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