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穩腳步全速前進!迎向2016的燦爛風景
文/魏于嘉
馬不停蹄的2015年
2015年是無獨有偶搬到宜蘭的第二年,穀倉基礎建設整頓好後,團務也逐漸上了軌道,細數2015年無獨有偶完成的事項,簡直是畫滿行事曆的馬不停蹄。二月「創意神尪─大木偶工作坊」於利澤元宵走尪登場的「龐大」陣仗(不只戲偶龐大,團員加上親友團也很龐大),此番特別製作新型巨大木偶參與在地民俗活動,是融入當地社群的一個里程碑;五月無獨有偶應廣藝基金會之邀,出團到北京「2015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演出《剪紙人》,除了演出外也舉辦了講座及工作坊,同時間另一支隊伍則是在「台南321小戲節」演出《麻煩夫人》;到了七月,則是《雪王子》於「第16屆臺北兒童藝術節」華麗登場;緊接著是冰島偶戲中心的藝術總監Bernd Ogrodnik老師指導的「懸絲偶大師班」;九月開始是由文化部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蘭陽偶藝再起」在頭城鎮立圖書館駐館演出《龜山島傳奇》;十月迎來年度大製作《洋子Yoko》;秋天同時也有《魯拉魯先生的草地》巡演;《洋子》演完又下高雄「新舞臺藝術節」搬演《雪王子》。
列到這裡已經近十二月(每週都有的「偶在穀倉玩」系列導覽演出活動跟受邀的推廣及校園演出等都還沒列出來呢),忙了一整年、年底的行事曆可不可以寬鬆一點?但看來無獨有偶應該有條宗旨是「超越自己」,十一月底又出團到西班牙演出《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嘉音抵台後沒幾天又飛澳門Rolling Puppet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舉行「執頭偶工作坊」。到了年末仍像陀螺轉不停的嘉音雖略顯疲態,在歲末年終沉澱心情整理2016團務計畫之時,談起西班牙與澳門之旅仍是神采奕奕。
圖:2015年 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偶在穀倉玩》精緻小戲
澳門vs.台灣—亞洲當代偶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澳門的Rolling Puppet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成立三年,團長婷婷兩年前前往布拉格的 DAMU 戲劇學院偶劇與另類劇場學系進修,帶回澳門的是歐洲當代最新的藝術潮流跟思潮,但學校教學偏種觀念性,沒有製偶相關課程,於是向無獨有偶尋求製偶技術協助。這次嘉音與米溱去澳門帶領三十小時的執頭偶工作坊,手把手教導學員製作執頭偶,看到成品,婷婷興奮的稱為「澳門的第一批執頭偶誕生」。澳門新興偶劇團的熱血衝勁,也讓嘉音回想起無獨有偶的草創時期,而澳門政治環境尚稱封閉,當地小劇場的內容偏向批判政府當局,看戲時就像回到台灣小劇場剛開始的80年代,類似觀賞環墟劇場(1985~1992)、河左岸(成立於1985年)時的氛圍。
圖:左為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團長婷婷
婷婷偶戲觀念的前衛新穎,對照澳門當地小劇場的重返台灣80年代,看在嘉音的眼中似乎有種時代、思維的交替運轉,思潮不斷前進但事物又好像在輪迴的文化衝擊。像婷婷這樣新世代的偶戲演員,有滿腦子想法,卻沒有相當的製偶訓練,也讓嘉音深感製偶工藝斷層之嚴重。嘉音二十年前在美國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學習偶戲時,學校非常注重製偶的手工課程,幾位影響嘉音的偶戲前輩也都是製偶高手,或許是近代藝術潮流轉變成著重「觀念」與「概念」,再加上科技發達影響藝術表現形式,現代劇場動輒結合多媒體投影、機械、3C科技,傳統手工技術越發衰微,亞洲從事當代偶戲的團屈指可指,製偶技術的人才也就更加的少。這次的交流讓嘉音看到了亞洲當代偶戲的下一個世代,也讓嘉音進一步思索:「無獨有偶」能在未來亞洲當代偶戲占什麼位置?是否有建立亞洲當代偶劇團網絡的可能性?
圖:澳門執頭偶工作坊工作錦集
無獨有偶的下一步是……?
2016年的無獨有偶,寒暑假各有一個團內舉辦的執頭偶工作坊及懸絲偶工作坊。國際交流的方面在二月中旬時是波蘭凡歌蒂劇團國際工作坊,暑假則是捷克桌上紙劇場工作坊;2016的演出以中小型為主,有與NSO國家交響樂團跨領域合作的《神奇的玩具屋》,劇場公演《夜鶯》跟文化部駐館計畫的文化推廣演出。
面對2016年滿滿的預定計畫,剛過完生日年齡尾數四捨五入就進入五十歲的嘉音,難免有種歲月匆匆的感概,正好在這歲末年終之際,嘉音才得以靜下心來思考,這兩年無獨有偶從台北搬到宜蘭,忙著整頓家園、站穩腳步、培訓人才、製作演出、推廣教學等等,只能急於在偶戲滅亡的危機下盡量保持樂觀的持續散播偶戲的種子,忙到無獨有偶要十七歲,已被稱為「台灣第一大現代偶團」的現在,才在忙亂的空隙裡想到:無獨有偶的下一步呢?
這個「下一步」超越上頭所列的種種演出或推廣活動,而是概念上的下一步。從澳門回來的嘉音,眼見澳門當代偶劇團的興起,也看到了未來亞洲當代偶戲的可能性。雖談起西班牙仍不掩羨慕當地藝術之豐沛與根基深厚的文化氛圍,但到了澳門見到澳門的小劇場市場比台灣更小,相對成本更高,在比台灣更艱困的藝文環境下,Rolling Puppet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的成立應具指標性意義。對比歐洲傳統的偶戲,亞洲當代偶戲應該有更不一樣的樣貌,是奠基於亞洲獨特文化及傳統偶戲,再加上亞洲地理、歷史混雜背景的各種交融,要能展現出專屬亞洲當代偶戲的特色。此時此地的無獨有偶,跟歐洲那些當代偶團有什麼不一樣?以前一直崇尚歐美,近年搬到宜蘭後,慢慢發覺若是劇團要延續下去,應是要往自身文化與傳統去挖掘才能尋求既獨特又廣大的可能性,眼光放遠一點看,無獨有偶往後是不是有可能跟台灣周圍的亞洲偶劇團建立關係?甚至進一步結合亞洲偶戲的交流網絡,形成亞洲當代偶戲聯盟,讓歐洲來欣賞甚至稱羨亞洲當代偶戲。
思索劇團定位的同時,因應劇團的製作演出量及偶戲人才缺乏,嘉音預計2016下半年將會有大規模的長期人才培育計畫,培育計畫將延續至2017年,也會搭配傳統偶戲的學習及當代偶戲的創作,再加上團務演出實習,希望未來有一批大量的新血注入無獨有偶,繼續跟無獨有偶一起奮鬥當代偶戲的未來。
嘉音緩慢堅定的說著這些又大又遠的長期展望,聽來都不是一兩年內能輕易完成的事,但再久再難又如何呢?當初戲稱自己是念「台大美術系外文組」的女孩,也沒想到一時起心動念創立的「無獨有偶」,會累積到今天這樣的成績,還一晃眼就要迎接十七歲了。就像前陣子在無獨有偶臉書頁所看到的照片,照片上陽光明媚,嘉音號召團員把偶帶出戶外,在社區裡遇到小朋友,碰到移工看護推著阿嬤曬太陽,團員用偶跟人們說哈囉,人們都驚呼新奇微笑回應。嘉音笑說那次完全是臨時動議,本來只是例行的執頭偶團練課程,因為宜蘭通常陰雨綿綿,那天天氣很好,決定帶偶出去玩,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結果是照片上的每個人都笑得很開心。同樣的,無獨有偶將會繼續的抱著探索未知的興奮莫名之心,在陽光明媚的下午,離開穀倉,走進人群,走到更遠的地方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