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歡迎來到洋子的房間:《洋子 Yoko》整排側寫

歡迎來到洋子的房間:《洋子 Yoko》整排側寫                                                        文/魏于嘉

洋子的一天

  電視、電鍋、電扇,衣架、棉被、窗簾,牆上掛/畫著的電話,話筒老是掛不上(或忘了掛上),空有嘟嘟嘟聲回響在這個小房間……住在這裡的洋子是個生病的臭老太婆,也是位散文作家跟繪本畫家。截稿日快要到了,稿子永遠趕不完,傳真機還發出低鳴警告加上閃爍紅的綠的藍的燈,螢幕上簡略的文字說明,她永遠搞不懂色帶要怎麼更換,最後乾脆把傳真機給拆了(順便逃避截稿日)。搞了半天,被電線跟紙捲纏住的洋子,只能沮喪的坐在地上咒罵自己是沒用的臭老太婆(第一百零八次)。然後,她決定起身,為自己熬煮一鍋,成金黃色的、要過濾N次的、備料極麻煩的、但喝了一口人生就會昇華的──法式清湯。這時,平常都不知道躲哪去的貓咪突然出現,罕見的在洋子腳踝邊磨蹭,在被食物及貓咪療癒的同時,洋子覺得自己又可以痛罵或深愛這個世界了。





無用的日子,有力的團隊

無獨有偶將在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於水源劇場連演十二場的《洋子 Yoko》。《洋子 Yoko》以日本知名散文作家、繪本畫家佐野洋子的《無用的日子》一書作改編,描寫洋子罹患乳癌後漸漸與母步入相同的失智歲月,書中充滿洋子的居家生活描寫,及他對世間與人生的各種老太婆意見。繼上次合作《最美的時刻》的成功經驗,導演Baboo與偶戲導演嘉音再次聯手打造《洋子 Yoko》,從《最美的時刻》的「成人偶戲」到《洋子 Yoko》的「歐巴桑偶戲」,創作素材上的年齡增長,也顯示出Baboo與嘉音近幾年的成熟與關注。Baboo曾在參觀養老院後開始思考「獨居世代」,讀到佐野洋子的散文呈現出「一個人老,沒什麼不好」的觀點,而嘉音也在閱讀洋子後漸漸自覺也是個「固執的老太婆」,且開始平心靜氣接受這個狀態。
圖:左為偶戲導演鄭嘉音,右為導演Baboo


演員方面找來本身即是歐巴桑也獨居的王琄挑樑(琄姊應該跟洋子一樣,都可以坦蕩蕩面對「歐巴桑」這個名詞了),以她細膩多層次的演技呈現洋子或赤裸或隱微的老年心情,想來是再適合不過。輩分已是「琄姊」的王琄,每年都還是會給自己新的演員功課,這次接下偶戲的挑戰,也希望跟不同團體合作能洗練身為演員的慣性,激盪出新的火花。與無獨有偶工作的這陣子,她深刻體驗到偶本身都有表情,操偶師也會將自身的情緒投射進去,而且與操偶師們(邱米溱、劉毓真、盧侑典)的關係非常密切,即使場上是她一個人在說話,也能感覺到四個人是一體的,她說這種團隊合作的親密感是劇場專屬的獨特性,也是她一直以來接演舞台劇的原因。三位操偶師也在王琄身上感受到她身為資深演員的細緻敏感度及能量全開,米溱、毓真甚至用「充滿靈性」來形容王琄在場上的感知狀態,而身為劇中唯一男性的侑典,得時不時的串演「小鮮肉」,他笑說自己在戲裡真的是「(以女性觀點來看)很標準的男性」。
圖:(由左至右)操偶演員邱米溱、盧侑典、劉毓真,演員王琄

偶戲裡「偶」當然是個看點,戲偶設計梁夢涵為《洋子 Yoko》設計的貓偶就像佐野洋子繪本裡常出現的貓們,有著充滿叛逆不羈的野性和扭曲歪斜的臉。值得一提的是,洋子小女孩偶與貓偶的脊椎,都是由「排水管」所製成,夢涵捨棄常用的木頭支架,是由於經驗上以木頭製成的偶身體支架,在操縱表現上總有些僵硬呆板,有次偶然隨手把玩水管聯想到可用水管作為偶的脊椎,也造就貓偶能輕易擺弄出各種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扭轉模樣,這是戲偶設計的新突破也是觀眾觀賞的樂趣。

這次除了具有「偶樣」的偶,連日常物件也是作為偶來操縱,操偶師們直言日常物件的操偶較為困難,比起操控標準的偶,日常物件較難尋找目標與方向。導演Baboo也說到,這齣戲的基底日常感很重,可是偶戲通常是比較詩意跟幻想的,要將日常感與偶兩者作結合及從中取得平衡有其困難度,他希望最終舞台上呈現給觀眾的《洋子 Yoko》能豐富佐野洋子的面向,讓她不只是存活在書本裡,而能從書中走出來,展現全面立體的無敵歐巴桑魅力。嘉音表示,《洋子 Yoko》除了表現無獨有偶一貫「無物不成偶」跟「現代偶戲」的理念,這次演出也希望能結合劇場與散文,完成劇場新敘事的嘗試跟探索,試驗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劇場作品時,除了以寫實的方式表現外,還有什麼可能性?嘉音充滿自信的說,在表演形式不斷的嘗試過程中,她感覺到這齣戲往好的方向前進。這裡也小小透漏,舞台除了是洋子的房間,設計上也非常符合洋子畫家的身分,而整座大舞台就是貓咪最喜歡的東西,這樣的舞台到底長什麼樣呢?到時進劇場看就知道了。


怎麼看洋子?
《洋子 Yoko》的觀眾想來會有兩種:洋子粉絲或不是佐野洋子的粉絲,可以看到從原著散文各種片段文字立體化的感動,還有編導專為《洋子 Yoko》建構原著沒有的生活片段之細緻感到驚喜及樂趣。不認識洋子的觀眾,也分為貓奴或非貓奴。貓奴能看得到大小不同既萌又帥、撒嬌也傲嬌的貓偶,還有全劇一直暗暗流露出的貓眼觀點,及人與貓之間互相馴服的過程。非貓奴的觀眾又分為女性或男性,女性觀眾來看可能會想「這應該就是我老了的樣子吧……(茶)」,又或是「我老了後才不想變成這種老太婆呢!」(傲嬌也是洋子的屬性喔)。至於男性的話……哪來那麼多理由!不論你是哪一種觀眾,快來買票看洋子與貓有時還有她的老母吧!(招財貓手勢)




演出資訊:

《洋子Yoko》
喵!貓眼看人生,歐巴桑又怎樣!
對正面思考的人生翻一百萬次白眼
獨居時代,一個老女人和貓,有時還有老媽

繪本畫家 佐野洋子 × 金獎影后 王琄 × 偶戲導演 鄭嘉音 × 導演 Baboo

2015/10/9-10/25 水源劇場
購票: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goo.gl/QkUYCX
洋子+套票 http://ppt.cc/xMzOX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

記憶檔案1 ─ 明佳師父:「洪通的畫就像一個身體」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掀起素人藝術狂潮的畫家洪通, 至今還有多少人認識他、記得他? 「洪通記憶檔案」,將為你採訪各路人馬的洪通記憶和看法。 既然大家都好奇洪通到底通不通,第一發就為你訪問很通的明佳師父,看看他怎麼說洪通。 明佳師父 玉封哪聖宮住持 五十歲   我遇見洪通,是在南部的法會上。 唯一的印象是洪通這個人很老實,話不多,可能口才也不太好,是個很純樸的人。 我知道他有在畫畫,可是廟裡同樣在畫這種靈性繪畫的人還不少,所以也沒覺得他比較特別。 而且我那時候年輕氣盛,不懂得謙虛,錯過很多跟高人請教的機會,真的很可惜。 我看不懂洪通的畫,可是我看得出來,洪通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靈媒」,也就是乩童啦! 一般來說,靈媒都是目不識丁的人,他們在被附身的狀態下畫出他們看到的東西, 但是自己不做解釋,由旁邊的「筆生」,也就是祭司,來說明畫中的意義。 洪通也不識字,他通靈了,就一直畫一直畫。 可是洪通不是廟裡的人,他旁邊沒有筆生幫他解釋, 他自己又沒有留下文字,所以我們知道他有一些訊息想要傳達,只是現代人看不懂了。 比方說,像我們通靈的人,看一個人的身體就可以看到很多訊息, 然後經過嚴格的訓練,我們就懂得如何翻譯這些訊息, 知道說,喔!這代表喉嚨不好;喔!這代表胃腸有毛病。 洪通的畫就像一個身體,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翻譯這些訊息。 洪通家鄉的南鯤鯓王爺廟也很有名,以前那裏都會舉辦大型的乩童科舉考試。 考試很嚴格喔!要考七七四十九天,而且可能一個都考不上。 本來,道教就是很豐富的文化,並不容易學會。 但它有它的邏輯,一點也不玄, 它都流傳幾千年了, 玄的是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