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們上京開演去-《剪紙人》北京演出側記
文/魏于嘉
《剪紙人》顯像
以大塊白紙為背景,留給想像力恣意揮灑的極簡劇場美學,演員們身著與紙一樣潔白硬挺的白衣似人似偶,在昏黃燈光的照射下,開始訴說起一段龍山上的傳奇……
《剪紙人》首演於2010年的台北藝術節,2013年也曾赴香港演出,今年五月應廣藝基金會所邀,前往北京演出,作為2015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系列節目之一。《剪紙人》故事描述在深山裡有一座龍山,山中的村子連年遭逢天災與飢荒,倖存的村民不多,整座村莊愁雲慘霧、生活憂傷悲苦,還好有一位擅長剪紙的阿嬤,能剪出形形色色人與物,阿嬤的剪紙栩栩如生十分靈動,還能說故事撫慰人心,但隨著時間推演,壞心眼的村民阿賴開始覬覦阿嬤剪紙的魔力,拼命造謠是非,而身形終年未見成長的孫子小呆,也漸漸懷疑起為什麼阿嬤嚴厲要求他絕對不能淋到雨的原因……龍山上的村民面臨生離死別的懷疑與不安,與被觸怒的大地對人們的反撲,關於生與死、大地與人民的輪迴要何時才能結束?
觀眾不分年齡與國界
五月初《剪紙人》在北京9劇場演出,這是繼2011年在上海演出《快樂王子》後,無獨有偶第二次在中國做演出,相較於《快樂王子》是著重偶戲表演的童話故事,《剪紙人》側重於人(演員)與偶的表演轉換,在故事主題上也較為嚴肅。筆者有幸於三月底觀賞《剪紙人》在宜蘭穀倉的彩排場,除了舞台設計的純白簡潔、紙偶的變化多端及光影的交疊渲染,令在場觀眾讚嘆驚艷外,故事主軸欲表現的親情離合、生死議題及對土地的關懷,也讓在場的觀眾感觸良多,受到極大感動。
圖二:《剪紙人》北京演出劇照
而此番應邀「上京」演出,不知北京觀眾對《剪紙人》的接受程度為何?嘉音笑談,首先是兒童觀眾出乎意料的安靜乖巧,絲毫沒有劇團先前擔心無法控制的狀況出現。雖《剪紙人》在主題上或許沉重了些,也未因主辦單位安排「親子場」而在舞台表現上迎合兒童做變化,但孩童們也不會因「看不懂」而感到不耐煩。嘉音反倒認為兒童是最理想的觀眾,以他們開放的心對世界極其好奇的探望,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的純粹觀賞。《剪紙人》以不喧嘩但豐富的聲光效果、簡潔卻繁複的舞台呈現,及瞬息萬變的豐沛能量,時時刻刻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兒童觀眾目不轉睛,讓平時躁動不安的小朋友們能安靜乖巧的欣賞完整齣戲。這不正表現出《剪紙人》的舞台魅力嗎?這不就是孩子們接觸戲劇好的開始嗎?
除此之外,演出後觀眾迴響之熱烈也讓嘉音印象深刻,台灣的劇場觀眾,多是長期支持劇場,對各種演出題材都已見怪不怪,相較之下中國的戲劇演出,或許由於政府的戲劇審查跟觀眾喜歡放鬆型的娛樂,戲劇演出多以輕鬆喜劇為主,較缺少如《剪紙人》這種「開放式思考」的結局,於是在演後引發了北京觀眾激烈討論及促使更多思考,當地從未見這樣人偶同台的現代偶戲表演形式,也對於開放思維去探究生命及土地意義的主題感到新鮮,嘉音說場場演出後幾乎都是被觀眾熱情包圍住詢問及討論劇情,由此亦展露出中國觀眾對各種戲劇表演的需求與智識交流的渴望。
圖三:《剪紙人》北京演出演後座談會
中國戲劇市場與廣藝基金會搭橋引介
從此次演出北京觀眾的熱烈反應看來,似乎可預見無獨有偶涉足中國市場的可能性,嘉音也不諱言談到,近年來中國資方多次向無獨有偶招手邀演,而四月初由廣藝基金會與國藝會聯合舉辦的「台灣專場」劇目交易會裡,也有許多中國演出商與嘉音洽談,表示對無獨有偶的劇目十分有興趣。以經濟利益看來,中國巡演的場次少說都是以三十場為基本起跳,且中國境內諸多城市,各地都有戲劇展演的需求,從北京演出的好評與熱烈迴響,無獨有偶若至中國巡演是大有可為。談到無獨有偶至中國巡演的可能性,嘉音表示,兩岸戲劇製作的步調落差不小,台灣大多一齣戲的製作期,最前期的籌備在一年前就開始著手;而中國戲劇製作的時間相當緊湊,多約三個月即開幕上演。面對中國資方緊迫的巡演檔期,本身工作行程滿檔且已安排到明年的無獨有偶,無法隨即更換行程安排因應中國巡演需求。再者是,中國戲劇市場是塊大餅,人人都看得到也都想嘗一口,但在與中國資方洽談的過程,劇團除了要注意兩岸戲劇製作的習慣不同外,也要留意兩岸即使語言相通,但在文化、工作模式、思考邏輯上多有差異,得預先認知各種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多變性。在觀望中國戲劇市場的同時,嘉音也不無憂心的談到,台灣近三年戲劇市場萎縮的很嚴重,不想辦法重視中國市場,劇團可能都有生存危機,無獨有偶有到中國巡演的計畫,但目前計畫都仍在「計畫」階段,何時正式「成型」與「成行」,有待日後更進一步確定再公布。
圖四:藝術總監鄭嘉音在北京接受鳳凰衛視專訪
此次無獨有偶參與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演出,嘉音表示,除了劇團進入中國的宣示意味及了解戲劇市場外,對於兩岸戲劇圈的彼此交流也有很大的幫助,雙方劇團能藉由這樣的藝術節促進兩岸戲劇圈的互相認識、理解甚至合作,是很難得的機會。遙想起80~90年代時,新象及牛耳等藝術經紀公司,引進許多國外的戲劇演出來台,當時剛好是小劇場開始發展的台灣戲劇圈,也因此接收到各國戲劇美學的刺激與影響,除了國外的戲劇演出,當時也會邀中國傳統戲曲如崑劇或梨園戲等來台展演,許多台灣戲劇圈老師級的人物,回想起1980~90年那段表演藝術蓬勃發展時期,都津津樂道於這些藝術經紀公司的努力牽線,及對於國際藝術交流的支持與貢獻。如今看來,這些當時或許是以商業為主的邀演,都對表演藝術的歷史發展有正向的影響意義,那段期間也包括了嘉音本人,在1987年觀賞由新象藝術所引進的香堤偶劇場,深受其感動且立志於偶戲製作,也才有了今天的無獨有偶。
圖五:《剪紙人》北京演出入場實況
廣藝基金會從2012年開始進行兩岸戲劇交流的活動,隨後也舉辦了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招集台灣優秀的戲劇團隊至中國演出,也引進中國當今「火紅」的戲劇表演,但廣藝基金會的野心不僅於此,更希望能一舉幫助台灣戲劇團隊輸出至中國,於是與國藝會聯手在四月於北京舉辦了「台灣專場」的劇目交易會,協助台灣劇團們躍躍欲試卻因缺少人脈與經驗而遲遲未敢踏入的中國戲劇市場,就宏觀來說,在兩岸戲劇交流的歷史意義上,或可比擬新象當年引進各國演出,在台灣戲劇圈所種下的小苗,在十年、二十年後,這些小苗就長成了台灣甚至是大中華戲劇圈的中流砥柱,又有誰能料想得到呢?戲劇的特性之一就是當下,每個表演的瞬間都是當下稍縱即逝,也是這個永遠不可能回復也不可能重複的特性使得戲劇這麼吸引人,戲劇人都深知「活在當下」的重要,也唯有做好當下的事情,才能無愧於日後的自己,而至於什麼歷史意義,就留有後人去評斷了吧,畢竟每個人都無法選擇也尚未自覺的走在歷史的上頭了呢。
圖六:北京《魔幻光影》工作坊學員合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