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偶們上京開演去-《剪紙人》北京演出側記

偶們上京開演去-《剪紙人》北京演出側記

文/魏于嘉

《剪紙人》顯像

以大塊白紙為背景,留給想像力恣意揮灑的極簡劇場美學,演員們身著與紙一樣潔白硬挺的白衣似人似偶,在昏黃燈光的照射下,開始訴說起一段龍山上的傳奇……

《剪紙人》首演於2010年的台北藝術節,2013年也曾赴香港演出,今年五月應廣藝基金會所邀,前往北京演出,作為2015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的系列節目之一。《剪紙人》故事描述在深山裡有一座龍山,山中的村子連年遭逢天災與飢荒,倖存的村民不多,整座村莊愁雲慘霧、生活憂傷悲苦,還好有一位擅長剪紙的阿嬤,能剪出形形色色人與物,阿嬤的剪紙栩栩如生十分靈動,還能說故事撫慰人心,但隨著時間推演,壞心眼的村民阿賴開始覬覦阿嬤剪紙的魔力,拼命造謠是非,而身形終年未見成長的孫子小呆,也漸漸懷疑起為什麼阿嬤嚴厲要求他絕對不能淋到雨的原因……龍山上的村民面臨生離死別的懷疑與不安,與被觸怒的大地對人們的反撲,關於生與死、大地與人民的輪迴要何時才能結束?

圖一:《剪紙人》北京演出劇照




觀眾不分年齡與國界

五月初《剪紙人》在北京9劇場演出,這是繼2011年在上海演出《快樂王子》後,無獨有偶第二次在中國做演出,相較於《快樂王子》是著重偶戲表演的童話故事,《剪紙人》側重於人(演員)與偶的表演轉換,在故事主題上也較為嚴肅。筆者有幸於三月底觀賞《剪紙人》在宜蘭穀倉的彩排場,除了舞台設計的純白簡潔、紙偶的變化多端及光影的交疊渲染,令在場觀眾讚嘆驚艷外,故事主軸欲表現的親情離合、生死議題及對土地的關懷,也讓在場的觀眾感觸良多,受到極大感動。

圖二:《剪紙人》北京演出劇照

而此番應邀「上京」演出,不知北京觀眾對《剪紙人》的接受程度為何?嘉音笑談,首先是兒童觀眾出乎意料的安靜乖巧,絲毫沒有劇團先前擔心無法控制的狀況出現。雖《剪紙人》在主題上或許沉重了些,也未因主辦單位安排「親子場」而在舞台表現上迎合兒童做變化,但孩童們也不會因「看不懂」而感到不耐煩。嘉音反倒認為兒童是最理想的觀眾,以他們開放的心對世界極其好奇的探望,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的純粹觀賞。《剪紙人》以不喧嘩但豐富的聲光效果、簡潔卻繁複的舞台呈現,及瞬息萬變的豐沛能量,時時刻刻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兒童觀眾目不轉睛,讓平時躁動不安的小朋友們能安靜乖巧的欣賞完整齣戲。這不正表現出《剪紙人》的舞台魅力嗎?這不就是孩子們接觸戲劇好的開始嗎?

除此之外,演出後觀眾迴響之熱烈也讓嘉音印象深刻,台灣的劇場觀眾,多是長期支持劇場,對各種演出題材都已見怪不怪,相較之下中國的戲劇演出,或許由於政府的戲劇審查跟觀眾喜歡放鬆型的娛樂,戲劇演出多以輕鬆喜劇為主,較缺少如《剪紙人》這種「開放式思考」的結局,於是在演後引發了北京觀眾激烈討論及促使更多思考,當地從未見這樣人偶同台的現代偶戲表演形式,也對於開放思維去探究生命及土地意義的主題感到新鮮,嘉音說場場演出後幾乎都是被觀眾熱情包圍住詢問及討論劇情,由此亦展露出中國觀眾對各種戲劇表演的需求與智識交流的渴望。

圖三:《剪紙人》北京演出演後座談會

中國戲劇市場與廣藝基金會搭橋引介

從此次演出北京觀眾的熱烈反應看來,似乎可預見無獨有偶涉足中國市場的可能性,嘉音也不諱言談到,近年來中國資方多次向無獨有偶招手邀演,而四月初由廣藝基金會與國藝會聯合舉辦的「台灣專場」劇目交易會裡,也有許多中國演出商與嘉音洽談,表示對無獨有偶的劇目十分有興趣。以經濟利益看來,中國巡演的場次少說都是以三十場為基本起跳,且中國境內諸多城市,各地都有戲劇展演的需求,從北京演出的好評與熱烈迴響,無獨有偶若至中國巡演是大有可為。談到無獨有偶至中國巡演的可能性,嘉音表示,兩岸戲劇製作的步調落差不小,台灣大多一齣戲的製作期,最前期的籌備在一年前就開始著手;而中國戲劇製作的時間相當緊湊,多約三個月即開幕上演。面對中國資方緊迫的巡演檔期,本身工作行程滿檔且已安排到明年的無獨有偶,無法隨即更換行程安排因應中國巡演需求。再者是,中國戲劇市場是塊大餅,人人都看得到也都想嘗一口,但在與中國資方洽談的過程,劇團除了要注意兩岸戲劇製作的習慣不同外,也要留意兩岸即使語言相通,但在文化、工作模式、思考邏輯上多有差異,得預先認知各種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多變性。在觀望中國戲劇市場的同時,嘉音也不無憂心的談到,台灣近三年戲劇市場萎縮的很嚴重,不想辦法重視中國市場,劇團可能都有生存危機,無獨有偶有到中國巡演的計畫,但目前計畫都仍在「計畫」階段,何時正式「成型」與「成行」,有待日後更進一步確定再公布。

圖四:藝術總監鄭嘉音在北京接受鳳凰衛視專訪

此次無獨有偶參與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演出,嘉音表示,除了劇團進入中國的宣示意味及了解戲劇市場外,對於兩岸戲劇圈的彼此交流也有很大的幫助,雙方劇團能藉由這樣的藝術節促進兩岸戲劇圈的互相認識、理解甚至合作,是很難得的機會。遙想起80~90年代時,新象及牛耳等藝術經紀公司,引進許多國外的戲劇演出來台,當時剛好是小劇場開始發展的台灣戲劇圈,也因此接收到各國戲劇美學的刺激與影響,除了國外的戲劇演出,當時也會邀中國傳統戲曲如崑劇或梨園戲等來台展演,許多台灣戲劇圈老師級的人物,回想起1980~90年那段表演藝術蓬勃發展時期,都津津樂道於這些藝術經紀公司的努力牽線,及對於國際藝術交流的支持與貢獻。如今看來,這些當時或許是以商業為主的邀演,都對表演藝術的歷史發展有正向的影響意義,那段期間也包括了嘉音本人,在1987年觀賞由新象藝術所引進的香堤偶劇場,深受其感動且立志於偶戲製作,也才有了今天的無獨有偶。

圖五:《剪紙人》北京演出入場實況

廣藝基金會從2012年開始進行兩岸戲劇交流的活動,隨後也舉辦了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招集台灣優秀的戲劇團隊至中國演出,也引進中國當今「火紅」的戲劇表演,但廣藝基金會的野心不僅於此,更希望能一舉幫助台灣戲劇團隊輸出至中國,於是與國藝會聯手在四月於北京舉辦了「台灣專場」的劇目交易會,協助台灣劇團們躍躍欲試卻因缺少人脈與經驗而遲遲未敢踏入的中國戲劇市場,就宏觀來說,在兩岸戲劇交流的歷史意義上,或可比擬新象當年引進各國演出,在台灣戲劇圈所種下的小苗,在十年、二十年後,這些小苗就長成了台灣甚至是大中華戲劇圈的中流砥柱,又有誰能料想得到呢?戲劇的特性之一就是當下,每個表演的瞬間都是當下稍縱即逝,也是這個永遠不可能回復也不可能重複的特性使得戲劇這麼吸引人,戲劇人都深知「活在當下」的重要,也唯有做好當下的事情,才能無愧於日後的自己,而至於什麼歷史意義,就留有後人去評斷了吧,畢竟每個人都無法選擇也尚未自覺的走在歷史的上頭了呢。

圖六:北京《魔幻光影》工作坊學員合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

記憶檔案1 ─ 明佳師父:「洪通的畫就像一個身體」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掀起素人藝術狂潮的畫家洪通, 至今還有多少人認識他、記得他? 「洪通記憶檔案」,將為你採訪各路人馬的洪通記憶和看法。 既然大家都好奇洪通到底通不通,第一發就為你訪問很通的明佳師父,看看他怎麼說洪通。 明佳師父 玉封哪聖宮住持 五十歲   我遇見洪通,是在南部的法會上。 唯一的印象是洪通這個人很老實,話不多,可能口才也不太好,是個很純樸的人。 我知道他有在畫畫,可是廟裡同樣在畫這種靈性繪畫的人還不少,所以也沒覺得他比較特別。 而且我那時候年輕氣盛,不懂得謙虛,錯過很多跟高人請教的機會,真的很可惜。 我看不懂洪通的畫,可是我看得出來,洪通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靈媒」,也就是乩童啦! 一般來說,靈媒都是目不識丁的人,他們在被附身的狀態下畫出他們看到的東西, 但是自己不做解釋,由旁邊的「筆生」,也就是祭司,來說明畫中的意義。 洪通也不識字,他通靈了,就一直畫一直畫。 可是洪通不是廟裡的人,他旁邊沒有筆生幫他解釋, 他自己又沒有留下文字,所以我們知道他有一些訊息想要傳達,只是現代人看不懂了。 比方說,像我們通靈的人,看一個人的身體就可以看到很多訊息, 然後經過嚴格的訓練,我們就懂得如何翻譯這些訊息, 知道說,喔!這代表喉嚨不好;喔!這代表胃腸有毛病。 洪通的畫就像一個身體,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翻譯這些訊息。 洪通家鄉的南鯤鯓王爺廟也很有名,以前那裏都會舉辦大型的乩童科舉考試。 考試很嚴格喔!要考七七四十九天,而且可能一個都考不上。 本來,道教就是很豐富的文化,並不容易學會。 但它有它的邏輯,一點也不玄, 它都流傳幾千年了, 玄的是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