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集 誰是洪通? | |
Who’s Hung Tung? 誰是洪通? 擅於將世上充滿各種創意造型風格及詩意演繹的劇場形態注入台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受2011年台北藝術節邀約策劃一場「找尋洪通?」的實驗劇。 究竟,台南鄉下當過漁夫、乩童,打零工的文盲阿伯洪通,他是誰?50歲這一年跟太太說要畫畫,徹夜作畫,畫中充滿自創文字與原力的世界,人人說是外星文,那一夜,他聽到了什麼,畫的又是什麼呢? 40年前,洪通作畫剎那轟動武林萬教;40年後,洪通,成了被遺忘的名字。 從狂想連篇的畫作出發,歸零,從下鄉田野調查開始。這是一場跨界畫與偶戲的實驗,一連串「找尋」的旅程。 「好像,現在的台灣籠罩著一股氣氛,就是很多事情流行過後,就會這樣永遠消失?永遠被遺忘?」團長鄭嘉音說。 喜歡安靜的時候,蹲在一旁抽菸,一個下午不說話;高興起來,就算下雨,他也會到田邊泥濘唱歌跳舞… 如此真性情的阿伯──洪通,他的名字被遺忘?是否表示我們也失落了一個光怪夢幻的國度? 「太陽是水鍊成的,月亮是水波煉成的」 ~洪通(1976) 台灣「現代偶劇」精緻的天空中,這回,上演的是鄉下道地草根的動人情誼。 |
(官網好讀版) U. S. Non-tradition An Overview of Puppetry in the U. S. 巴特、洛克波頓(Bart. P. Roccoberton, Jr).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戲劇系偶戲教授 (Puppet Arts Program, Department of Dramatic Arts,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譯者:鄭嘉音 原文載於1999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在美國沒有偶戲的傳統 。這事實令人害怕卻同時也教人興奮。我們沒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角色或故事所帶來的一份安全感,也沒有既定的操作技巧或敘事手法。在文化、社會、或宗教活動上,沒有人期待會有偶的出現,更沒有與偶有關的慶典,但因此反而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間,讓人們創作新的角色、新的故事或是將舊故事新編。唯一能限制意念表達的,也不過是創作者個人的技巧或想像力極限罷了。反正沒有任何場合是特別為偶而設立的,所有場合也都適合偶的呈現。 在本篇文章中,我希望能向大家介紹美國偶戲的現況,以及它是如何發展至今的。要向大家說明的是,在短短的文章中我不敢奢望能巨細靡遺地談論美國的偶戲,其中必定會有所遺漏。如果各位有興趣多了解這個主題,我很樂意為大家介紹相關書籍。我將就個人觀察之所見所得,與大家分享。 原住民偶戲 在這塊新大陸還未充斥外國探險家及移民者之前,曾有關於面具及偶的原住民傳統。它們的功用主要在祖先崇拜、豐收祈禱、時間儀式(譯註1)、巫術或是疾病治療等。令人惋惜地,這些偶或面具像其它原住民文化一般,不是遭到忽略就是毀壞。如今我們還可以在紐約州的指湖(Finger Lake)看到西尼卡族(Seneca)的面具部落遺跡,或閱讀關於西元1900年以前,亞利桑那州侯匹族(Hopi)在儀式中使用偶的考古報告,而北太平洋沿岸部族目前仍留存有偶和面具的使用。但是由於空間阻隔、人為忽視、及自然消長,原住民傳統對美國今日偶戲的發展,幾乎談不上什麼影響力,直到最近才開始有學者或藝術家們正視這個問題,但要是早知如此也不會有今日的問題了。 歐洲的影響 第一批移民為了逃離歐洲的宗教迫害在十七世紀抵達北美的東北部,尋求實踐信仰的空間。他們過著極清簡的生活且不能容忍其他人有不同的信仰。他們的道德規範不容許跳舞、飲酒、遊戲及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