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戲重現素人傳奇 《洪通計畫》上舞台
2011-06-07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推出新作《洪通計畫》,將洪通筆下斜曲的翅膀鳥獸、變形的流水魚鱗轉化成布景上的光影符碼,將洪通畫中那些有著特殊比例、動作奇趣的人形,轉成人偶表現。團長暨導演鄭嘉音表示:「希望透過偶戲去發掘洪通這個傳奇背後生活化的一面,認識洪通,也認識那個時代。」
七○年台灣文化界曾經引爆一波「洪通狂潮」,這位乩童出身的素人畫家,作品以精采的結構、驚人的想像力,讓全台灣社會驚豔,成為台灣藝壇的傳奇人物。洪通出生於一九二○年台南縣南鯤鯓鯤江村,從小家貧,沒讀什麼書,以打零工維生,他曾做過漁民、乩童。五十歲那年他忽然對繪畫產生強烈興趣,自此投入創作,無師自通。
洪通的畫作裡經常出現比例怪異、東拼西接的人臉、魚鳥與植物花卉,他慣用紅、黑、白等對比強烈的色彩。他的作品中也常見到神祕文字的符碼,以及來自民俗、自然的主題。
鄭嘉音在大學時代曾因參加美術社而看過洪通的畫作。她說,看洪通的畫,每個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那種特殊的風格,不同於那些有流派的、有師承的藝術家樣貌。」
鄭嘉音表示,現代人太習慣追求新的、科技的事物,對於現實生活愈來愈疏離,「你看現在大家都習慣在facebook上對話、分享、交流關係,反而忽略了去感受現實生活的重要。」她認為,「像洪通這樣的素人藝術家的活力,就是很民間草根的、從現實長出來的力量。但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他,也不知道那股力量的樣貌與根源。」因此她有了《洪通計畫》的誕生。
去年起,鄭嘉音取得洪通家人同意,帶著劇團演員開始讀書會,從洪通的報導、畫冊、論文開始研究。五月他們跑到台南參加南鯤鯓的王爺慶典,走訪洪通生前居所與鄰居親友,走過洪通住所旁的魚塭、墓地、廟口,實地感受他的活力與創作背景。
劇團成員周伶說:「廟會陣頭的繚繞香煙、紙花炮聲中,乩童起駕的動作、廟宇神轎的色彩,真的都迷幻了!」鄭嘉音也說:「鄰里談到洪通,有人說他瘋掉,有人說他是被王爺附身,所以才在夜晚作畫,晚年才封閉自我。」
水缸頭、小人操...畫作活過來
以偶、光影、物件等元素進行演出的無獨有偶《洪通計畫》,不詳述洪通的生平故事,也不講外界對他的評論,「所有偶的形象、物件使用、動作設計,都是來自他的畫,來自他畫中反映的現實生活。」導演鄭嘉音說。
譬如劇中將出現的塑膠水缸製成的偶,「臉譜樣貌都來自他畫中的人物。」
水缸日常生活中常見,一點都不起眼,可是它有很多可能,「除了裝水,還能倒過來變成燈籠招牌,演出中,放在頭上是偶頭,戴在身上又是件裙,堆疊起來又是牆、是步道。」在洪通畫作中的人物,經常有一些特殊角度的肢體動作,演員將模仿畫中人,把洪通畫中特殊的動作轉化成《小人體操》。
洪通的妻子劉來豫長年支持洪通,鄭嘉音也將她的形象化為一個「被日曆包裹的人偶」,藉以表現她為了生活而付出的辛勞。至於洪通筆下經常出現的翅膀鳥獸、變形的流水魚鱗,也將轉化成布景上的光影符碼。
《洪通計畫》八月起在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演出,同步推出通樂會心靈繪畫裝置展,展出演出中使用的各式偶裝、裝置物件,演員在《洪通計畫》發展出的計畫與繪畫手稿,另有法國紀錄片工作者尚若白跟拍的影像畫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