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割焦慮男子的告白:論無獨有偶《最美的時刻》演出
http://a09201988.pixnet.net/blog/post/27974615
魏雋展所扮演的代筆作家以一段來自廁所的獨白開始這場告白儀式。在此,廁所象徵著一個人的潛意識出入口,也可以說是前意識(pre-conscious)的領域。所有我們最痛恨的、最害怕的、最汙穢的賤斥物,都將被沖入更深層的心裏去。而代筆作家在生命中因憂鬱而吞噬入心靈內的客體「們」,也在這個小小的場域中出出入入。
男主角與人偶之間的互動,既可以視為劇場內透過人偶來作角色替換的象徵手法(意即透過與人偶的對話,重返當時情境),也可視為代筆作家內心分裂自我的具體展現(意即所有與人偶的互動其實都只是他的內心投射)。若以後者解讀,不但可與廁所/潛意識的隱喻相連結,更可發現在每一次的訪問、每一次的代筆寫作、每一次的再現他人生命之後,這名喃喃自語的代筆作家都不自覺地「內化」了一部分的他者進入心裡。
佛洛依德在1917年發表的「論哀悼與憂鬱 On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中即提到,失去的客體讓我們必須收回原本投注其中的原慾(libido),若成功投注於新客體(找到新對象)則可離開哀悼狀態,倘若原慾退型(repression)至主體的身上,主體將會「吞噬」這個失落的客體於內心中,內心也因此有了分裂的自我:一個是原先的主體,其他則是被內化進來的客體。
主體與客體並存於一體這個論述,是佛洛依德這篇文章最大的貢獻之一。於是,精神分析對於「自戀」的論述也更加完足。佛洛依德認為,自我迷戀可解釋為對於(已內化於體內)的客體的愛之投注,而自我殘害(包括自殺)則是對於那個客體的恨之轉化。所以說,自戀和自恨實一體兩面,都來自於那個被吞噬於內心的失去客體。
代筆作家亦是。每個名人在接受訪問之後即離開他的生命,成為他生命中的失落客體(the lost objects)。原本投注於他們身上的愛與恨,只能經過退型反彈回他自己身上,成為他內心一個又一個的分裂自我。而那些互相衝突、仇恨、渴求的分裂自我「們」,就在台上化為一個又一個的偶,與男主角進行道道地地的「獨角戲」。於是,這場獨角戲可以視為男主角透過潛意識洩漏而出的一個赤裸告白,至此戲劇的內容與形式完美交融。
妻子茉莉的離開,恐怕是這名代筆作家內心最大的創傷,也是他最在意的一個失落客體。在尋找到下一個新的客體/對象以前,他已將妻子茉莉吞噬於體內,也因此,戴上假髮,他隨時可以變成那個早已離開自己的妻子,和「自己」(以人偶象徵)進行過去的對話。而在這些對話的片段之中,我們看到了代筆作家內心的厭惡女人情結(misogyny)以及深植的男性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
舞台上,男主角對人偶們的恣意凌虐、操控,是男性戀物癖(male fetishism)的再現。根據佛洛依德,戀物癖是一種源自於閹割焦慮的精神官能症。無法擺脫「女性被閹割」這個想法的男性,深怕自己也遭受同樣的「悲劇」,因此將女性的部分身體(頭髮、大腿)視為「陽具的替代物」,對之進行病態的著迷甚至崇拜,並透過這樣的拜物情結同時肯定(因為大腿、頭髮即陽物象徵)又否定(因為那些都不是真的陰莖)女性有陽具這個想法,以解除自己的閹割焦慮。
因此,不管是慾火纏身的過氣女明星人偶,還是霍甫的女秘書海芙,象徵的都不只是舞台上的人偶,也更非只是生活中的充氣娃娃,而是一個個被物化為陽具象徵、並且受到代筆作家操控以平息閹割焦慮的受害者。正因為如此,他才會一次又一次無情地將女明星人偶的頭顱拔除,並將她的假髮給扔掉。一切只因這名充滿了女性性慾的過氣明星帶給他無限的閹割焦慮,唯有透過「斬首」和「落髮」這兩種象徵閹割的儀式,才能夠把威脅男性力量的梅杜莎之首給剁除。
代筆作家最後一次的閹割焦慮,似乎來自於有錢有勢的大明星霍甫。在「有錢即性感」的年代,霍甫的財富就是他的雄性魅力來源,而那顆過大的頭顱更無庸置疑是巨大的陽具象徵。在操演霍甫的過程中,代筆作家得以暫時成為充滿權勢的那方,卻也不可避免地在「幹自己」(帶著霍甫大頭的他,對自己的人偶進行猥褻)的行為中,洩漏出自己遭到「陰性化(feminized)」、被如同父親般的強大雄性給強行閹割的心態。
他對霍甫的恨就像是小男孩對父親權威的痛恨,而這樣的恨也被內化到他體內,在頭偶戴上/取下的過程中,重複著自恨/恨霍甫的內心掙扎,無法解脫。而在後來,與另外一名演員展演「零號與一號」的故事,描述大小主管兩個男性之間的互相傾軋/閹割過程,不也呼應到他與霍甫之間的權力拉扯嗎?試圖保有自主性與男性尊嚴的他,在巨大雄性權威的壓迫之下,竟也將這個外在客體吞噬到自己體內,在潛意識裡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他者痛恨以及自我/他者閹割。
最後,他得到解脫了嗎?舞台上,不同的人偶在男主角的戲謔操弄之下,竟越來越殘破四散,也因此意外「交融」成一個嘉年華式的「怪奇身體(the grotesque body)」。對Bakhtin而言,怪奇身體代表的是充滿肉體慾望的眾人身體的集合,而在《最美的時刻》中,這個怪奇身體則具體呈現出代筆作家內心分裂自我的混亂。所有曾被吞噬的客體──包括曾被他訪談過的名人、包括他的妻子茉莉、包括壓迫著他的霍甫──都在他潛意識中被撕裂然後揉合。
然後,他最後說:「我發現我最近越來越常跟自己說話了。」是否,唯有當分裂的自我被殘酷融合在一起時,他才能開始誠實直視自己的內心?也是否,這正是對他而言最美的時刻?Bakhtin所描述的嘉年華主義將深受宗教教條壓抑的人民解放,而在這齣戲中,代筆作家直視自己殘破混亂內心的那一刻,終於將他從害怕、困惑,且充滿焦慮的心靈狀態中給解放出來。
http://a09201988.pixnet.net/blog/post/27974615
魏雋展所扮演的代筆作家以一段來自廁所的獨白開始這場告白儀式。在此,廁所象徵著一個人的潛意識出入口,也可以說是前意識(pre-conscious)的領域。所有我們最痛恨的、最害怕的、最汙穢的賤斥物,都將被沖入更深層的心裏去。而代筆作家在生命中因憂鬱而吞噬入心靈內的客體「們」,也在這個小小的場域中出出入入。
男主角與人偶之間的互動,既可以視為劇場內透過人偶來作角色替換的象徵手法(意即透過與人偶的對話,重返當時情境),也可視為代筆作家內心分裂自我的具體展現(意即所有與人偶的互動其實都只是他的內心投射)。若以後者解讀,不但可與廁所/潛意識的隱喻相連結,更可發現在每一次的訪問、每一次的代筆寫作、每一次的再現他人生命之後,這名喃喃自語的代筆作家都不自覺地「內化」了一部分的他者進入心裡。
佛洛依德在1917年發表的「論哀悼與憂鬱 On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中即提到,失去的客體讓我們必須收回原本投注其中的原慾(libido),若成功投注於新客體(找到新對象)則可離開哀悼狀態,倘若原慾退型(repression)至主體的身上,主體將會「吞噬」這個失落的客體於內心中,內心也因此有了分裂的自我:一個是原先的主體,其他則是被內化進來的客體。
主體與客體並存於一體這個論述,是佛洛依德這篇文章最大的貢獻之一。於是,精神分析對於「自戀」的論述也更加完足。佛洛依德認為,自我迷戀可解釋為對於(已內化於體內)的客體的愛之投注,而自我殘害(包括自殺)則是對於那個客體的恨之轉化。所以說,自戀和自恨實一體兩面,都來自於那個被吞噬於內心的失去客體。
代筆作家亦是。每個名人在接受訪問之後即離開他的生命,成為他生命中的失落客體(the lost objects)。原本投注於他們身上的愛與恨,只能經過退型反彈回他自己身上,成為他內心一個又一個的分裂自我。而那些互相衝突、仇恨、渴求的分裂自我「們」,就在台上化為一個又一個的偶,與男主角進行道道地地的「獨角戲」。於是,這場獨角戲可以視為男主角透過潛意識洩漏而出的一個赤裸告白,至此戲劇的內容與形式完美交融。
妻子茉莉的離開,恐怕是這名代筆作家內心最大的創傷,也是他最在意的一個失落客體。在尋找到下一個新的客體/對象以前,他已將妻子茉莉吞噬於體內,也因此,戴上假髮,他隨時可以變成那個早已離開自己的妻子,和「自己」(以人偶象徵)進行過去的對話。而在這些對話的片段之中,我們看到了代筆作家內心的厭惡女人情結(misogyny)以及深植的男性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
舞台上,男主角對人偶們的恣意凌虐、操控,是男性戀物癖(male fetishism)的再現。根據佛洛依德,戀物癖是一種源自於閹割焦慮的精神官能症。無法擺脫「女性被閹割」這個想法的男性,深怕自己也遭受同樣的「悲劇」,因此將女性的部分身體(頭髮、大腿)視為「陽具的替代物」,對之進行病態的著迷甚至崇拜,並透過這樣的拜物情結同時肯定(因為大腿、頭髮即陽物象徵)又否定(因為那些都不是真的陰莖)女性有陽具這個想法,以解除自己的閹割焦慮。
因此,不管是慾火纏身的過氣女明星人偶,還是霍甫的女秘書海芙,象徵的都不只是舞台上的人偶,也更非只是生活中的充氣娃娃,而是一個個被物化為陽具象徵、並且受到代筆作家操控以平息閹割焦慮的受害者。正因為如此,他才會一次又一次無情地將女明星人偶的頭顱拔除,並將她的假髮給扔掉。一切只因這名充滿了女性性慾的過氣明星帶給他無限的閹割焦慮,唯有透過「斬首」和「落髮」這兩種象徵閹割的儀式,才能夠把威脅男性力量的梅杜莎之首給剁除。
代筆作家最後一次的閹割焦慮,似乎來自於有錢有勢的大明星霍甫。在「有錢即性感」的年代,霍甫的財富就是他的雄性魅力來源,而那顆過大的頭顱更無庸置疑是巨大的陽具象徵。在操演霍甫的過程中,代筆作家得以暫時成為充滿權勢的那方,卻也不可避免地在「幹自己」(帶著霍甫大頭的他,對自己的人偶進行猥褻)的行為中,洩漏出自己遭到「陰性化(feminized)」、被如同父親般的強大雄性給強行閹割的心態。
他對霍甫的恨就像是小男孩對父親權威的痛恨,而這樣的恨也被內化到他體內,在頭偶戴上/取下的過程中,重複著自恨/恨霍甫的內心掙扎,無法解脫。而在後來,與另外一名演員展演「零號與一號」的故事,描述大小主管兩個男性之間的互相傾軋/閹割過程,不也呼應到他與霍甫之間的權力拉扯嗎?試圖保有自主性與男性尊嚴的他,在巨大雄性權威的壓迫之下,竟也將這個外在客體吞噬到自己體內,在潛意識裡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他者痛恨以及自我/他者閹割。
最後,他得到解脫了嗎?舞台上,不同的人偶在男主角的戲謔操弄之下,竟越來越殘破四散,也因此意外「交融」成一個嘉年華式的「怪奇身體(the grotesque body)」。對Bakhtin而言,怪奇身體代表的是充滿肉體慾望的眾人身體的集合,而在《最美的時刻》中,這個怪奇身體則具體呈現出代筆作家內心分裂自我的混亂。所有曾被吞噬的客體──包括曾被他訪談過的名人、包括他的妻子茉莉、包括壓迫著他的霍甫──都在他潛意識中被撕裂然後揉合。
然後,他最後說:「我發現我最近越來越常跟自己說話了。」是否,唯有當分裂的自我被殘酷融合在一起時,他才能開始誠實直視自己的內心?也是否,這正是對他而言最美的時刻?Bakhtin所描述的嘉年華主義將深受宗教教條壓抑的人民解放,而在這齣戲中,代筆作家直視自己殘破混亂內心的那一刻,終於將他從害怕、困惑,且充滿焦慮的心靈狀態中給解放出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