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網好讀版)
鄭嘉音
原文載於小大地雜誌2004年11月號
說到偶你會想到什麼?泰迪熊、Hello Kitty、史努比、機器人……,它們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玩偶。對很多人而言,偶更是成長的伙伴,偶爾對著娃娃說話,幫它們打扮,或是拿起玩具小兵,擺出千軍萬馬的陣勢。除此之外,在電視上有時會看到人和偶共同主持節目;在遊樂園裏,會遇到和人一樣高的卡通人物,這些也都是偶唷!你注意到了嗎?偶已不知不覺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有些表演藝術家就發現玩偶特別能吸引人心,於是利用它們來創作,實現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
回想看看,偶會吃飯嗎?還是會耍脾氣呢?或者會伸手向人要薪水?它們通通都不會。也因為這些種種的好處,所以才成為很多表演藝術家最佳的創造媒材。
偶雖然不會和主人吵架,但是,每個偶其實也有自己的脾氣,很玄吧!對很多偶戲創作者來說,每一個偶都有它獨特的個性,如果沒有好好的瞭解它的特性及需要,它就會使出”斷手斷腳”的罷工行為。所以細心的表演者都會體貼地對待戲偶,演出前會和偶互相溝通打氣一番,演出中也會溫柔地操演,演完後用箱子或舖了海棉的袋子好好的把偶收納起來,希望偶朋友可以長命百歲,為更多的觀眾帶來感動。
偶的操作
戲偶若不是經由操偶演員的巧手,可能只是一個被遺棄在角落不會動的玩具;因此不論是對哪一種偶,操縱者都需要經過一番苦練,熟悉它的特性之後,才能活靈活現的呈現出生命的感覺。在偶戲表演訓練的時候,操偶演員會特別著重在偶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感覺、如何思考,舉手投足又是如何表達出喜怒哀樂。何不現在就拿起身邊任一個玩偶,從背後拿著它,面對著鏡子試試看,如果將玩偶微微上仰,並輕快地左右擺動,你覺得它的心情如何呢?或者讓它垂著頭、唉聲歎氣,又會是怎樣的心情?操偶演員就是透過將心比心,讓戲偶的生命躍然呈現。
偶的分類
除了布偶之外,還常常會聽到木偶、紙偶等,其實這些都是用材料為偶做分類的;但是,有的偶可能是綜合各種材料做成,這樣區分難免會造成許多混淆。偶在動靜之間最能展現生命樣貌,所以在專業上都用偶的操演方式來區分種類。一般常見的有穿在身上的「人偶」、套在手上操作的「手套偶」、用棍棒支撐的「杖頭偶」、用線懸吊操作的的「懸絲偶」、利用光影變化呈現的「影偶」、演員站在偶後方操作的「執頭偶」等。在現代的偶戲演出裡,也有許多創作者不斷創新偶戲的形式,例如利用操演現成的日常生活物品當作偶來演出,也極具巧思。
認識偶大師
拿起身邊的玩偶看看,會發現偶在造形設計方面比較誇張化,五官或頭身的比例被刻意改變,與寫實的人物不同。在偶戲表演中,偶誇張的造型正好可以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用來強調不同的角色個性,這也是用偶表演的最大好處。德國的懸絲偶戲大師亞伯特.羅瑟先生,就非常擅長造型的設計,他所設計的胖小丑,有著渾圓的臉龐、胖嘟嘟的身體、瞇瞇的小眼睛,讓人忍不住多看它幾眼。羅瑟先生的偶從設計、製作到表演都是自己一手包辦,所以一個優秀的偶戲藝術家可真需要萬能的才藝,不僅要會木工、金工、縫紉,還要了解機械結構,對美術設計有相當程度的概念等,這些都是製作戲偶的必備能力。除此之外,對人生豐富的觀察力、角色肢體節奏與聲音表情的拿捏,也是操演戲偶的重要功課。
擁抱偶世界
在臺灣,大部分的人所接觸到的偶戲以布袋戲居多,其實,除了傳統布袋戲之外,很多兒童劇團早已利用偶來表演,以貼近小朋友繽紛的想像力。在欣賞偶戲時,可以試著觀察偶在劇中的表現,思考偶的造型、配色、材質和它的個性有沒有關係?這樣是否有增加吸引力呢?還有,注意看操偶演員對偶的肢體運作,偶是怎麼走路,怎麼吃飯的?然後再套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是不是很奇妙呢?看了偶的介紹,何不利用現成的桌椅、床單架設舞台,用紙袋、免洗盤、寶特瓶等環保材料製作偶,再搭配有趣的故事、好聽的音樂,相信你也可以成為受歡迎的小小偶戲表演家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