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岳霖評論:徘徊於屋舍裡的「非人」-「321小戲節」之《麻煩夫人》、《吉光片羽》





演出:無獨有偶劇團、飛人集社

時間:2015/05/17 19:30、20:30

地點:台南市321巷藝術聚落

文 吳岳霖(專案評論人)


五月的台南,早已跳過盛夏的前奏,悶熱、炙曬,縱使是豔陽將落的傍晚,仍貪圖不到過多的涼爽,還得靠著涼扇用力地搧,逼著夜風捎來些許涼意。只是,待在台南的人們卻仍緊貼著陌生人濕黏的臂膀,空氣裡嗅著鹹鹹的汗味,穿梭在熙熙攘攘、交錯複雜的巷弄間,還有喧囂、熱鬧的夜市裡。每個人開始刻劃自己對於台南的印象:銅板美食、老房子、日式建築、狹巷、夜市……,賦予想像的同時,過著日常的台南生活,遊客也好,居民也好。我,總在假日與平日體驗著兩種台南──擁擠與緩慢,以一個在地人的身分,台南無須過度想像,因為它是「家」。

這兒,不是平常會去的地方。走入321巷裡,空氣裡總是不停交換著泥土的氣味,還有那些擦身而過的人,那麼一點點身體的味道。原為「原老松町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宿舍」的十棟日式建築,在磚瓦圍牆的後頭,擁擠地坐落著一座座瀰漫著腐朽的木製屋房,溢著台南被賦予的符碼:巷弄、日式老屋。於此的「321小戲節」,策展不侷限於「戲」,更有意地在空間、活動裡製造一個屬於台南能夠被賦予的想像;於是,擺了夜市、做了裝置藝術、引了光影……在台南的夜晚,給予人們一個「散步」的可能,去找尋自己體驗台南的方式。

相較於前一年的「321小戲節」,較多複製台北「超親密小戲節」的經驗,而同樣以「導覽─演出」為主軸,拉著觀眾以步行的方式穿梭於巷弄與三部小戲間,今年(2015年)的「321小戲節」給予觀眾另一種選擇的方式。參與演出的四個團隊,同樣在不同的空間帶來演出,分別是台南人劇團《陳X雄》(台南人戲花園)、飛人集社《吉光片羽》(萬屋砌室)、無獨有偶《麻煩夫人》(版條線花園)與耳邊風工作站《棄,時間的聲音並不哀傷》(31號房舍),但同時開演,讓觀眾選擇自己所要走進的空間。以「交換記憶」作為主題,或許就在我們點選售票系統的當下,就透過他們的名字選擇了「交換的可能」。這樣的安排,若要看完四部演出必須花兩個晚上的時間,晃進這條光影交錯的巷子,在滿口夜市小吃的剎那,走入那破舊的屋子,與戲劇所建構的空間。或者,就只選擇其中兩部,如我。

說起來不是巧合,我所選擇的《麻煩夫人》、《吉光片羽》都是以偶(非人)為元素的劇團所創作,於是這樣的「非人體驗」,似乎更多的是找尋「人與非人間的關係」,以及「人∕非人與空間的關係」。同時,也看到的是兩個劇團對於「偶」的不同操作。

無獨有偶的《麻煩夫人》,所謂的「麻煩」稱不上是「大麻煩」,實為雞毛蒜皮的瑣碎雜事,甚至連「沒有麻煩」也將成為一個麻煩,因此整個屋舍被隱喻為世界,像是一個鳥籠,將人囚禁。偶與演員間製造出「分裂」的關係,兩者看似作為一個整體,卻往往彼此牽制與拉扯;於是,演員看似「操偶」,多數時候卻更像是被偶所操弄。作為一個獨角戲(如果不把偶視為一個角色),唯一的演員楊雯涵不能隱藏於偶的背後僅將偶操弄好,也必須詮釋自己作為一個角色。因此,那「不擬真」的偶,在其糾結卻又沒有表情的臉上,與人彼此作為彼此的隱喻。短短的小戲裡沒有任何一句台詞,也不擁有劇情,反而洗練出演員與偶間豐富的肢體語言,更可觀的還有光影、音樂、聲音的運用,在交錯著不同語言文字的投影裡,繁瑣地製造出一種幽暗卻又躁鬱的氛圍。

走進萬屋砌室裡的《吉光片羽》,飛人集社看似藉由破碎的時光痕跡,尋找這棟日式建築裡的過往生活,反而在倒敘、穿插間完整地說了一個故事。陳列於老房子的種種物件:行李箱、微弱燈光,在開門的瞬間啟動了故事被說的可能。飛人集社進行了對空間的想像,合理地說一個日據時期的時代小故事,以及用偶演繹一個小人物──奶奶。相較於《麻煩夫人》的偶不具備完整的形體,飛人集社的偶被賦予了感情,縱使沒有過多的語言,卻能夠與兩位演員進行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也推動著時間的軌跡,慢慢鋪陳出故事的線索。不過,由於在日式老屋裡說著那個時代的故事過於合情合理,而故事也平鋪直敘、缺乏高潮(同時也離當代人有所距離),因此最有意思的並非劇情,而是如何藉由偶、人,以及光影、聲音製造出畫面與氣氛。整部作品的動人,除了親情被賦予的同質性外,還有那種輕鬆卻隱忍著沉痛的口吻,在書本載著老奶奶飛於半空中時,慢慢積累。於是,故事看似穩穩地說完了,卻也在燈暗、門關後繼續被醞釀,就如該團所創作的「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擁有類似的敘述生命的力量。

兩部作品同樣以「非人」作為主體(或許《陳X雄》所講的鬼魂也是非人,而《棄,時間的聲音並不哀傷》裡的女子也已逾越人的形貌),但其實都在虛擬間深刻地製造出真實的「生活感」,卻是截然不同的體驗與呈現。只是,我會不斷檢視與懷疑的是吳思鋒在前一年的「321小戲節」就已提出的「空間想像力」【1】。《麻煩夫人》的創作雖有其獨特性,但何以必須被放在這個空間裡,仍是個極大的疑惑,其似乎可成立於任何封閉性的場域,同樣能製造出這種鳥籠內的囚禁感;相反地,《吉光片羽》充分地刻劃了這棟破舊的日式老屋的記憶性,將想像與現實揉成個像詩篇一樣的故事,只是「空間」也限制了能夠說故事的方式,缺乏更多的想像可能,於是故事反而無法更迷人。

夜漸漸沉了,我離開了321巷,走回自己生活的另一個日常,有現代的高聳建築、呼嘯而過的汽機車……。或許,躲進巷子裡的我,穿梭於老屋間找到戲裡的另一種生活。只是,這群徘徊於屋舍裡的「非人」,如何在離開這個空間後更被賦予血肉?或者,對「321小戲節」而言,是如何製造出空間更多的創造可能?我想,這條巷弄、這群屋舍,在台南這個地方,必然能夠釀出更香濃的氣味吧。


註釋

1、吳思鋒認為:「321小戲節必然涵蓋的的兩種時空因素,一是321巷藝術聚落做為近百年建築群的現實時空,一是通過劇場轉化出來的藝術時空,兩者缺一不可,而且就是必須經過兩種時空相互混攪、交錯,而後成為我們所見,所參與的321小戲節。」見吳思鋒:〈檢視「空間想像力」的解放與再造《戲弄321小戲節》〉,《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184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記憶檔案5-洪鑾聲:「洪通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透過南鯤鯓文史解說員李惠敏的熱心幫忙,我們難得見到了洪通的堂弟洪鑾聲老先生。洪老先生與洪通是知交,聽他回憶洪通說過的話,似乎可以聽得到洪通說話的音調,看見洪通說話的表情。彷彿三四十年並未過去,一切歷歷在目。 洪鑾聲  前台南縣北門鄉鄉長  九 十 歲 說到洪通這個人,他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當年我們一起做宗族的功德法會,我們稱之為「放赦儀式」,除了超渡祖先,也超渡鄰近的孤魂野鬼; 法會上掛著很多道教的圖像,譬如說一些上刀山下油鍋的地獄圖,洪通看了就說要跟我借回家畫, 結果畫出來跟道教的那些圖完全不同款,他說:「畫同款有什麼意思!」 他的畫裡有神有鬼,也有他的生活,我在想,就是這些道教的圖啟動他畫畫。 他這個人講話也很有意思。 當時《藝術家》雜誌的何政廣先生幫他在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辦畫展,那可是美國人的屬地喔! 畫展開幕當天,沒有人敢幫洪通的畫標價,最後只好我去標, 我大概一幅標個幾千塊,在當時的畫價來說已經很高了。 忽然,洪通把我拉到旁邊,說這些圖不能賣。 我說為什麼不能賣,圖就是畫來賣的啊? 他居然回說:「如果圖賣出去了,我變做不會畫畫了怎麼辦?」 還有一次,我問他,你畫裡面寫那些字是在寫什麼? 他就一付很得意的樣子回我說,我幹嘛告訴你? 我說,其實你自己也看不懂你在寫什麼對不對? 他就說:「什麼我看不懂!這古人說一字是值千金,不然你一字一千塊給我,我就告訴你。」 唉!要說故事,其實也沒什麼故事,要說沒故事,他的故事又很多。 他這個人,做畫一定是在晚上,畫整晚沒在睡的啦!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神明的力量在支持他畫圖。 漢寶德說他是「化外的靈手」,我覺得是非常漂亮的描述,因為他畫的就不是人畫的東西啊! 而且他還會起乩。乩童是有他的一套基本教練的,他不懂,就黑白操, 打得全身都是大洞小孔,一個禮拜也好不了。 還有,他會用性器官畫圖,是真正的喔! 有一天他來找我抬槓,因為我做過道士,他覺得我很行,我算是他崇拜的對象,他的知音。 我跟他說有一個畫家很出名,你可能不知道喔,叫畢卡索, 還有一個大書法家叫張旭,寫字寫到抓狂,就拿長頭髮沾墨汁揮毫。 他聽了很不屑地說,那有什麼稀奇? 隔天他抱著整捲棉紙的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