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偶遇,飛往波蘭的絕美夜鶯—無獨有偶藝術總監嘉音海外駐村側寫

偶遇,飛往波蘭的絕美夜鶯無獨有偶藝術總監嘉音海外駐村側寫  文/詹傑

  二0一四年下旬,因國光劇團團長鍾寶善推薦,嘉音收到來自海外的邀請,以偶戲導演身分前往人文薈萃,孕育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諾貝爾文學獎桂冠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以及身故後作品屢屢驚豔世人的小說家布魯諾·舒爾茨(Bruno Schulz)的國度,波蘭。在為期兩個半月的駐館交流中,嘉音棲居在波蘭科哈諾夫斯基羅登市立大眾劇院(J. Kochanowski Popular Theatre in Radom)四樓,緊鄰底下劇場,嘗如另一位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曾說,「作家最完美的家是妓院,上午寂靜無聲,入夜歡聲笑語。」而能夠緊緊依偎打造繽紛幻境的劇場空間,並且暫時放下經營包袱、以純粹導演身分進行創作,嘉音分享道,那可真是一段難以想像的幸福生活。



羅登大眾劇院,引領民眾與藝術相遇的場域

波蘭羅登市立大眾劇院外觀 
羅登大眾劇院作品多元,圖為《安娜.卡列尼娜演出》
  位於波蘭中部、距華沙一個半小時車程的羅登市(Radom),人口僅二十五萬人。當夜色降臨後,人跡杳然,但自劇院裡隱隱傳來的歡聲笑語,卻呈現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熱鬧景象。由現任總監茨比格涅夫.銳布卡(Zbigniew Rybka)率底下八十六位員工齊力經營的羅登大眾劇院,雖非一級劇院,但在波蘭鮮有私人營運劇團,全境多屬公營的體制下,仍交出了一張漂亮成績單。成立自一九七六年的羅登大眾劇院,是該市唯一一個公立劇院,且自成一格地囊括四個大小各異的舞台,除卻主舞台和小舞台外,另包含了可容納八十八座位、演出兒童劇及偶劇的「Fraszka劇場」,以及八十座位、雙面觀眾席的「鍋爐房實驗劇場」。不同形式的舞台空間輪番上演各色劇種,為一百多公里區域內的觀眾,提供多元觀戲體驗,真正落實定目劇概念。據嘉音一手帶回的情報顯示,真是夜夜有戲看,在她停駐波蘭三個月瘋狂的看戲旅程中,劇院竟有包含四個新製作在內的十七齣不同劇碼輪番上演,總場次高達一百二十四場,且十月底還有兩年一度、為期八天貢布羅維奇藝術節,真是目不暇給,恨不得能有分身。




道具部門進行《夜鶯》舞台道具製作
嘉音與《夜鶯》演員合影
  然劇院經營亦有辛苦一面,分工精細,擁有行政、技術、藝術、宣傳企劃等各部門的羅登大眾劇院,85%收入來自市政府每年挹注四百五十萬元波幣的補助款,餘下部分則由年度票房收入補足,並運用於新製作的成本上。而如何在藝術呈現與票房考量上皆獲得亮眼成績與穩定平衡,則有賴藝術總監的嚴格把關與精準目光。與此同時,嘉音觀察到台灣與波蘭兩地演員的定位不同。羅登大眾劇院目前擁有二十六位專職演員,被總監視為劇院瑰寶,皆經過重重挑選才得以進入。演員本身已經具有一流專業能力,劇院不會再提供額外訓練,且每日工作時數固定,定位上較像公務人員,與台灣劇團動輒超時超量工作、一起成長的大家庭型態,大相逕庭。故而劇院向外挑選合作交流的人選時,往往只聘請導演和美術設計,提供不同靈感激盪,再由劇院內部的製作部門和演員來執行呈現。








跨國製作《夜鶯》,現代偶戲驚豔海外

《夜鶯》繽紛的視覺語彙,獲得波蘭觀喜愛
  作為長期在台灣推動現代偶戲的劇團,無獨有偶成軍跨越十五個年頭,為島嶼偶戲打造了堅實的創作歷程,一步步走向繽紛多元的劇場呈現。回觀波蘭,承襲歐洲偶戲淵遠流長的傳統,已形成脈絡獨特的美學體系,形式以執頭偶居多,發展上相近台灣布袋戲,偶戲語言成分高,演員擔任代言體來操控戲偶演出,且類型偏向兒童劇,少有現代偶戲的大膽嘗試與跨界。嘉音提及,當她介紹無獨有偶的代表作品之一《我是另一個你自己》(2002,入圍第一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給羅登大眾劇院總監時,總監立即為這捨棄語言、精巧獨特的偶劇創作所折服,滿心喜愛。

演員嘗試製作劇中影偶
  另一個有趣觀察點,是台灣與波蘭兩地偶戲演員的差異性。嘉音指出,波蘭偶戲演員多半畢業自當地兩間學校華沙戲劇學院比亞韋斯托克分校、克拉科夫戲劇學院弗羅茨瓦夫校區。學員接受戲劇史、偶戲史、文化史與兒童心理學,以及肢體、歌唱、口調、表演等實務課程,同時熟稔各種不同形式的操偶技巧,然這套教育體系並不包含製偶課程,致使學員上課所使用的戲偶多半都是自捷克與斯洛伐克購買而來,相異於無獨有偶的劇團夥伴,從最初階的製偶開始,一步步熟習摸索如何與手中戲偶相處。兩相比較,波蘭的偶戲演員具備較佳的舞台表達能力,然而台灣偶戲演員卻能另闢蹊徑,擁有能夠獨立創作的揮灑空間。在波蘭駐館創作過程中,嘉音不但帶領戲曲身段與中國杖頭偶操演工作坊,更發揮過往跟隨過的幾位戲偶大師,強調製偶與操偶技術並進觀念,引導波蘭演員體驗如何製偶,從簡單的紙雕開始,讓大家體會看似簡單的影偶,背後需要投注多少專注心力。

《夜鶯》中的朝臣戲偶
  此次前往海外藝術交流,嘉音選擇了安徒生的知名童話《夜鶯》為創作主題,將其中所帶有的濃濃東方神秘氛圍,轉化為豐厚的偶戲視覺美術展現空間。故事裡,中國皇帝命人去御花園尋找絕美的夜鶯歌聲,卻又在外國使節進貢的華貴機械夜鶯上迷失,終而在死前復又記起那真正動人的啼唱。在美術設計葉曼玲與無獨有偶創作團隊協力發想下,除了以傳統中國杖頭偶呈現皇帝與故事裡的廚娘角色,嘉音更進一步在與波蘭演員的排練過程中,創意激盪出一體三頭的朝臣戲偶形式,既可單人操作,亦可加上左右兩位操偶師,幽默諷刺地展現弄臣們小丑般鉤心鬥角的嘴臉。《夜鶯》由嘉音集結五位演員於Fraszka劇場登台演出,在約莫一個小時的長度裡,觸及跳脫兒童劇的深層議題,獨特詮釋令劇院總監留下深刻印象。在嘉音歸返台灣後,《夜鶯》仍會以定目劇形式演出,一如安徒生故事裡那隻美麗鳥兒開闊皇帝的內心,戲碼將持續在劇院裡與更多觀眾相遇。
《夜鶯》記者會中,記者發問踴躍,左為藝術總監銳布卡先生

遊歷東歐,喜獲各色戲偶

嘉音參觀布拉格DAMU戲劇學院偶劇系
  在結束駐館創作後的短暫空檔裡,嘉音亦把握時間前往東歐遊歷,不僅參訪了年輕時曾一度考慮要出國就讀的布拉格的 DAMU 戲劇學院,更在街市裡見識到古老傳統的街頭偶戲演出。然而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當陸客大媽橫掃歐美精品門市時,這廂嘉音也在搜羅純手工戲偶,零零總總共耗費二十七萬元,部分將陳列在宜蘭的國際偶戲村,讓台灣朋友也能欣賞這批過鹹水、遠道而來的木製嬌客。
  重回自小熟悉的台灣,嘉音說道有些想念波蘭的單純安靜,憶起那些以文學作家命名的公園、街道、學校,自另一個面向,顯現波蘭的人文根基底蘊。當進劇院看戲不再僅僅只是少數人的特殊休閒,而是尋常日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許島嶼上的人們可以更從容清明地審視我們自身所在。這將是所有台灣劇場工作者,一同努力的目標。

  二0一五年,無獨有偶將在劇場裡,與更多豐富生命,彼此遇。


*更多嘉音拍攝海外照片連結
波蘭
布拉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記憶檔案5-洪鑾聲:「洪通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透過南鯤鯓文史解說員李惠敏的熱心幫忙,我們難得見到了洪通的堂弟洪鑾聲老先生。洪老先生與洪通是知交,聽他回憶洪通說過的話,似乎可以聽得到洪通說話的音調,看見洪通說話的表情。彷彿三四十年並未過去,一切歷歷在目。 洪鑾聲  前台南縣北門鄉鄉長  九 十 歲 說到洪通這個人,他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當年我們一起做宗族的功德法會,我們稱之為「放赦儀式」,除了超渡祖先,也超渡鄰近的孤魂野鬼; 法會上掛著很多道教的圖像,譬如說一些上刀山下油鍋的地獄圖,洪通看了就說要跟我借回家畫, 結果畫出來跟道教的那些圖完全不同款,他說:「畫同款有什麼意思!」 他的畫裡有神有鬼,也有他的生活,我在想,就是這些道教的圖啟動他畫畫。 他這個人講話也很有意思。 當時《藝術家》雜誌的何政廣先生幫他在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辦畫展,那可是美國人的屬地喔! 畫展開幕當天,沒有人敢幫洪通的畫標價,最後只好我去標, 我大概一幅標個幾千塊,在當時的畫價來說已經很高了。 忽然,洪通把我拉到旁邊,說這些圖不能賣。 我說為什麼不能賣,圖就是畫來賣的啊? 他居然回說:「如果圖賣出去了,我變做不會畫畫了怎麼辦?」 還有一次,我問他,你畫裡面寫那些字是在寫什麼? 他就一付很得意的樣子回我說,我幹嘛告訴你? 我說,其實你自己也看不懂你在寫什麼對不對? 他就說:「什麼我看不懂!這古人說一字是值千金,不然你一字一千塊給我,我就告訴你。」 唉!要說故事,其實也沒什麼故事,要說沒故事,他的故事又很多。 他這個人,做畫一定是在晚上,畫整晚沒在睡的啦!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神明的力量在支持他畫圖。 漢寶德說他是「化外的靈手」,我覺得是非常漂亮的描述,因為他畫的就不是人畫的東西啊! 而且他還會起乩。乩童是有他的一套基本教練的,他不懂,就黑白操, 打得全身都是大洞小孔,一個禮拜也好不了。 還有,他會用性器官畫圖,是真正的喔! 有一天他來找我抬槓,因為我做過道士,他覺得我很行,我算是他崇拜的對象,他的知音。 我跟他說有一個畫家很出名,你可能不知道喔,叫畢卡索, 還有一個大書法家叫張旭,寫字寫到抓狂,就拿長頭髮沾墨汁揮毫。 他聽了很不屑地說,那有什麼稀奇? 隔天他抱著整捲棉紙的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