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弄偶玩戲:創造蘭陽新故鄉
文/魏于嘉
多年來無獨有偶致力於都市圈外推廣偶戲,從最初民國98-100年在花蓮,民國101-103年與宜蘭演藝廳合作,之間經歷了遷團落地利澤,去年開始從縣級出發往鄉里的頭城鎮立圖書館推動偶戲深耕計畫。每個地點都是用三年的計畫時間深入耕耘,除了認識在地人文、演出推廣偶戲外,也以故事志工的方式培養當地偶戲人才,期待偶戲種子能在地自然發芽。去年頭城圖書館演出十場《龜山島傳奇》,也深入偏鄉五所學校表演,讓頭城觀眾以新鮮的偶戲視角觀賞與頭城關聯密切的龜山島傳說;今年選擇宜蘭在地作家李潼的《鬼竹林》為本,改編成《桑可的暑假》,從都市小孩桑可回宜蘭鄉間過暑假的故事,讓宜蘭重新看見自己故鄉的樣貌。
夏日冒險+友情愛情大考驗
圖:主角桑可(左偶)暑假回到自己的「原鄉」宜蘭
《桑可的暑假》中主角桑可自小父母離異,暑假回到自己的「原鄉」宜蘭,對平常居住在擁擠都市裡的他來說,鄉野竹林開闊的風景是最好的遊戲場所,傳說中竹林裡出沒的鬼一點也不可怕,是孩子們興奮不已想結伴去探險的寶地。故事裡,混血小孩「小黑」因膚色差異加上孩子敏感脆弱的心靈,在看似人情味濃厚的小鄉村,仍是被孤立,桑可或許作為「返鄉兒童」,跳脫出既定的人際關係,試圖與小黑建立淡淡的友誼。這個夏天發生在要升六年級的暑假,正是兒童即將轉為青少年的曖昧時期,桑可遇見了大姐姐美美,第一次嘗到了酸酸甜甜像是在夏日裡啜飲草莓蘇打的滋味。所有孩子們的笑鬧歡樂冒險故事都發生在《桑可的暑假》裡,快樂的暑假總是過得很快,孩子們的夏日故事以長成大人的桑可回首看來,已是帶著淡淡成長的緬懷、歲月流逝的哀傷和對小時純樸故鄉不再的懷舊情感。
圖:桑可的初戀,像是在夏日裡啜飲草莓蘇打的滋味
現場觀眾自幼稚園到高中生都有,國小中低年級以下的孩童們對戲裡打鬧情節特別興奮,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則在劇中情感(不論親情友情或愛情)敘述時,眼神專注投入。人文國中的林同學是第一次看偶戲,雖然有些台語諧音聽不太懂,但小時也有在宜蘭鄉間親戚家過年的經驗,對劇中情景感到很親切;行動高中的游同學跟邱同學表示,以前只看過傳統的偶戲,首次看人偶同台的偶戲表演非常活潑新鮮,對操偶人/演員操作戲偶的靈活程度跟角色間的流暢轉換感到很佩服;帶著公正國小武術班的老師則說,在舞台上表演對同學來說不是陌生的事,但同學們對燈光舞台效果非常好奇,燈光變換時頻頻轉頭觀看燈光如何操作,也是一種舞台學習;慈心國小的志工朱媽媽不想讓孩子太早就3C上癮,覺得偶戲充滿動態樂趣既能吸引孩子也能幫助教育。不同的團體帶著不同的期待前來,但在整隊賦歸時,感受到的是同樣對偶戲的新奇趣味。
圖:桑可與混血兒小黑的夏日友誼
土地+情感=故鄉
「弄偶玩戲說蘭陽」系列活動除了《桑可的暑假》圖書館跟偏鄉校園巡演外,還有故事劇場及故事志工培訓,整體規劃以偶戲藝術深耕偏鄉、與在地發生關係的目標明確,《桑可的暑假》也在劇團臉書上打出「橫跨友情、親情、愛情的小清新鄉土偶劇」的宣傳。《桑可的暑假》確實是無獨有偶近年來難得充滿純粹在地鄉土味的演出,不免讓人回想起無獨有偶2013年遷團「返鄉」的大動作;無獨有偶其實原先與宜蘭利澤並沒有任何地緣關係,只是剛好有了承租穀倉的機會,一併解決劇團長久以來欠缺排練場的煩惱,無獨有偶就這樣舉團遷移到利澤。當時面對台北藝文界的不解,及在宜蘭被視為外來者的質疑,到了今年,無獨有偶大至以國際規模接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亞太傳統藝術節的棒子,小至滲入鄉鎮的駐館計畫,看來都可視為與當地已經(或正在)融合的見證。一個人從小的出生成長地,理所當然被稱作第一故鄉;但只要到了一塊新的土地,能對這塊土地付出情感、努力耕耘,此地也終將成為新的故鄉,蘭陽對無獨有偶來說,就是新的第二故鄉。
圖:演員們帶著戲偶走入頭城市場與民眾互動
本文照片攝影/張瑞宗
-----------------------------------------------------------------------------------
《桑可的暑假》
演出時間:2016/9/19-9/24
演出地點:頭城鎮立圖書館2F多功能國際會議中心
創作團隊
編劇|劉毓真 原著|李潼
導演|鄭嘉音 技術總監|喻行
舞台設計|何睦芸 服裝設計|李冠瑩
音樂設計|李光鑫 戲偶美術設計|劉毓真
戲偶結構設計|阮 義 燈光設計|李桓毅
演員|盧侑典、黃思瑋、魏伶娟、劉冠林(頭城場)、黃耀緯(偏鄉場)
舞台道具製作|何睦芸、鄭勝文 戲偶製作|阮義、周曉文
戲偶製作助理|林書韻、潘樂怡、李書樵、林薇仁
技術執行|永記燈光音響
行政團隊
製作人|曾麗真 執行製作|梁雅婷、李書樵、陳湘綺
票務執行|謝雯棋 公關宣傳|吳晨薇
指導暨贊助:文化部 主辦: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合辦單位:頭城鎮公所
協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偏鄉校巡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吳東進基金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