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小調與波蘭詩歌譜成的遊行樂章──記凡歌蒂工作坊

台灣小調與波蘭詩歌譜成的遊行樂章──記凡歌蒂工作坊

文/魏于嘉


以每年寒、暑假舉辦國際工作坊為目標的無獨有偶,這次由旅居波蘭的林蔚昀(作家、譯者)引介,邀請以「回溯源頭,展望未來」為劇團宗旨,位於波蘭北方凡歌蒂(Wegajty)劇團創辦人沃茨瓦‧索巴謝克(Waclaw Sobaszek)及艾德穆塔‧索巴謝克(Erdmute Sobaszek)來台。該劇團成立三十多年以來,持續復興傳統的「迎春祈福遊行」(koledowanie)且熟於當地社群互動。無獨有偶希望藉由本次工作坊,帶領劇場藝術工作者一同探索自身環境、熟悉在地人群,從民俗傳統的慶典與儀式中,重新檢視與劇場的關聯性及其存在於當代的價值,進而從傳統文化與這片土地尋求創作靈感能量,創造出專屬於「此時此地」的當代劇場。



突擊老人安養院的吟遊隊伍

到達「宜蘭縣社區照顧促進會」的下午(2/19),是近日難得的晴朗好天氣,隊伍稍稍整頓,就由沃茨瓦及艾德穆塔彈奏著手風琴跟笛子,引領學員「突擊」式的進入會場。進場後,一句廢話也不多說,就開始唱歌跳舞。裡頭約二十名的阿公阿嬤起初呆愣地盯著「怎麼有阿豆啊(台語:外國人)」,眼花撩亂於色彩繽紛的猴子偶與人亂舞,也逐漸被大夥的歡樂氣氛感染,隨著音樂打起節拍來。而後學員演起婦女育兒插秧的短劇,或許是插秧的情境讓阿公阿嬤很熟悉,還發出「秧都被你給插完了」的回應,「撲克牌比大小」的遊戲,也讓阿公大聲吐槽:「種田的人不能賭博啦!」。在歡笑聲中學員與阿公阿嬤感覺更貼近,學員熱情的邀舞邀唱更是改變了阿公阿嬤一開始的呆滯及僵硬。艾德穆塔領著學員扮演的羊,軟弱倒下後因旁人的溫暖與友善賜予了水重新站起來,沃茨瓦說這是代表新生的開始。今年開春的國際工作坊是無獨有偶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學員帶給阿公阿嬤不同以往的娛樂刺激,臨走前還依依不捨的吩咐著:「下次你們還要再來!」也讓平常很少與老年人接觸,甚至是第一次踏進老人照護所的學員們感觸良多。
圖:工作坊學員與宜蘭縣社區照顧促進會老人家互動

不一樣的波蘭味

晚上的工作坊成果發表由兩段演出組成,前段是學員們自己的新年故事,另一段是學員自製的面具秀。兩位老師來台前即向學員交代功課: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新年故事。有學員說了自己認識的印尼朋友,有來自香港的學員演了「魚丸革命」,有人講新年逐漸眼見家人老去的感慨……每個人訴說著自己的新年故事,組起來就像一首首緬懷舊的過往,迎向新的生命的人生組曲。
圖:學員工作坊呈現

這次工作坊招收的學員以劇場從業人員為主,其中與嘉音同齡的台中大開劇團團長劉仲倫說:「來參加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想說我在他們(二、三十歲的學員們)這年紀時我在想什麼;二是,他們這年紀在想些什麼。這幾天看了看,覺得台灣劇場還是有希望的。」對於波蘭老師的教法有什麼看法?她表示曾與麵包傀儡劇團接觸,對歐陸劇場的訓練方式不陌生(麵包魁儡是美國劇團,但其創辦人彼得‧舒曼是德國人),只是好像好不容易才開始比較了解老師訓練的方式跟意義,工作坊就快要結束了。從香港遠道而來的Tracy則說,以前上過澳洲老師的課,覺得波蘭老師很不一樣的是對環境的關懷,是將自己的生活跟當地傳統和大環境全融為一體的感覺,還有老師非常尊重民俗傳統節慶,也讓她思考自己身為華人,自小接觸傳統節慶舞龍舞獅不少,卻從未對其產生更多想法,應該更加檢視自身的文化才是。
圖:學員工作坊呈現

    不論是對環境的關懷,還是對身旁社區的投入,尊重傳統而後必然獲得新生,想必不論是學員或是無獨有偶本身,都從載歌載舞詩歌的民族波蘭老師身上看到跟學到了什麼,希望之後能讓這些跟自身所擁有的結合,唱出屬於自己的台灣調!

社區介入及國際交流的反思
走入社區及國際交流的立意皆良好,只是這一天跟隨著工作坊,不免隱約生出另一種想法:不論對社區或劇團,更切乎人與人之間近身交流的社區介入是否需要更多心理建設與準備?照顧會的阿公阿嬤當天是知曉這項活動安排,但歡聲舞動的隊伍一進入會場的瞬間,眾人臉上是愣住甚至錯愕的,雖說凝滯的氣氛隨著歡樂的進行逐漸消融,可對日常皆有所預期、生活規律、反應也沒那麼快的長者而言,這種「Surprise」帶來的是驚喜還是驚嚇?驚嚇而後接受不可預期的刺激性,可能也是想要達成的效果之一,可在歡樂遊行隊突擊進入照顧會的霎那,面容極其愉快的學員與僵硬平板的老人對比讓我不禁溢出「是誰在娛樂誰?」的想法。或許後隨著唱歌跳舞等互動使老人們能更融入活動時,更顯現出擺脫展演善意的姿態,而能混入社群讓受眾真正有參與感,破除觀演的關係,跟他們平等地玩在一起,社區介入才有真正開始運作的可能性。社區介入當然不是一天兩天的活動就能完成的事,不論是對團員的心理建設或更細膩的活動安排,都是日後無獨有偶若想持續進行更多社區參與時需要做的功課。

另一面則是國際工作坊的目的,請國外老師來台開工作坊在劇場界已是行之多年的事,但我在外圍「偷聽」工作坊上課時,察覺雙方的「溝通」跟「理解」確實是個問題。工作坊招生時即說明以英文進行,但不論是老師或是學生,沒有一方以「英文」為母語,歐洲老師的濃重口音,加上亞洲學生羞於表達感受,造成兩方傳遞訊息與互相理解上略顯窒礙;也因為雙方教育及文化的差異,波蘭老師隨興的課程內容、需要思考空間的停頓、容易改變方向的決定,都會讓習慣按表操課的乖寶寶型台灣學生有點困惑甚至無所適從。嘉音不諱言確實有學員反映這種狀況,她回想自己以前去歐洲參加大師工作坊的經驗很不友善,當時也安慰自己是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學習。這次老師有時不願讓嘉音或蔚昀在旁翻譯,或許更加重了溝通的困難,蔚昀則表示,老師不想要翻譯有兩個可能,一是課程緊湊,翻譯來回浪費時間,二是老師想直接與學員溝通;波蘭人的性格很直接,不高興會直接說,工作坊期間她也鼓勵學員們大膽跟老師表示意見,就算產生碰撞,也提高了溝通的可能。
圖:學員工作坊呈現謝幕

在成果發表會結束後,沃茨瓦及艾德穆塔兩位老師都表示對這次工作坊的學員感到讚賞,說他們充滿能量,也很喜歡台灣的氛圍,這幾天都過得很開心,看來語言或溝通上的問題對兩位老師並無產生困難,也應證波蘭人個性確實直來直往。國際工作坊的設立,是讓劇團跟學員向大師取經?還是老師能因時制宜改變教學方式,適應當地環境、呼應學員需求?還是讓學員體悟學習到這就是雙方文化不同必然產生的碰撞?老師的身分背景跟學員對工作坊學習所期待的預期心理都得納入考量,能辦一場賓主盡歡、師生皆有所長、真正產生國際間戲劇交流的工作坊,那就是劇團一直不斷努力前進的方向了。
圖:工作坊學員與2016利澤走尪大偶合照


本篇文章照片攝影:Pawel Gorecki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記憶檔案5-洪鑾聲:「洪通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透過南鯤鯓文史解說員李惠敏的熱心幫忙,我們難得見到了洪通的堂弟洪鑾聲老先生。洪老先生與洪通是知交,聽他回憶洪通說過的話,似乎可以聽得到洪通說話的音調,看見洪通說話的表情。彷彿三四十年並未過去,一切歷歷在目。 洪鑾聲  前台南縣北門鄉鄉長  九 十 歲 說到洪通這個人,他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當年我們一起做宗族的功德法會,我們稱之為「放赦儀式」,除了超渡祖先,也超渡鄰近的孤魂野鬼; 法會上掛著很多道教的圖像,譬如說一些上刀山下油鍋的地獄圖,洪通看了就說要跟我借回家畫, 結果畫出來跟道教的那些圖完全不同款,他說:「畫同款有什麼意思!」 他的畫裡有神有鬼,也有他的生活,我在想,就是這些道教的圖啟動他畫畫。 他這個人講話也很有意思。 當時《藝術家》雜誌的何政廣先生幫他在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辦畫展,那可是美國人的屬地喔! 畫展開幕當天,沒有人敢幫洪通的畫標價,最後只好我去標, 我大概一幅標個幾千塊,在當時的畫價來說已經很高了。 忽然,洪通把我拉到旁邊,說這些圖不能賣。 我說為什麼不能賣,圖就是畫來賣的啊? 他居然回說:「如果圖賣出去了,我變做不會畫畫了怎麼辦?」 還有一次,我問他,你畫裡面寫那些字是在寫什麼? 他就一付很得意的樣子回我說,我幹嘛告訴你? 我說,其實你自己也看不懂你在寫什麼對不對? 他就說:「什麼我看不懂!這古人說一字是值千金,不然你一字一千塊給我,我就告訴你。」 唉!要說故事,其實也沒什麼故事,要說沒故事,他的故事又很多。 他這個人,做畫一定是在晚上,畫整晚沒在睡的啦!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神明的力量在支持他畫圖。 漢寶德說他是「化外的靈手」,我覺得是非常漂亮的描述,因為他畫的就不是人畫的東西啊! 而且他還會起乩。乩童是有他的一套基本教練的,他不懂,就黑白操, 打得全身都是大洞小孔,一個禮拜也好不了。 還有,他會用性器官畫圖,是真正的喔! 有一天他來找我抬槓,因為我做過道士,他覺得我很行,我算是他崇拜的對象,他的知音。 我跟他說有一個畫家很出名,你可能不知道喔,叫畢卡索, 還有一個大書法家叫張旭,寫字寫到抓狂,就拿長頭髮沾墨汁揮毫。 他聽了很不屑地說,那有什麼稀奇? 隔天他抱著整捲棉紙的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