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乘著現代偶戲的想像翅膀飛翔


(官網好讀版)

訪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編導李筆美


整理:許惠琪(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一年級.藝術理論組)
原文刊登於2004年12月國北師《國民教育》季刊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九月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是由四位具有不同領域專長的女性-鄭嘉音、曾麗真、李筆美、卓淑敏所創辦,她們共同經歷了周凱技術劇場實務研習及九歌兒童劇團等豐富的劇場專業訓練,懷著對戲偶物件的熱愛痴迷,催生了台灣第一個以「現代偶戲」為發展方向的劇團。更於同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的十月二十九日,排除眾議,於彩田畫廊舉行了首次作品發表會。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編導李筆美,談起五年前劇團成立時的新作發表,適逢地震過後,當時所有活動均宣告停止,她們本著「此刻不公開發表,即永遠沒有機會」的態勢,毅然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推上表演藝術的舞台,呈現於廣大群眾面前。當天一間小小畫廊擠進二百人的盛況,無疑開啟了無獨有偶工作室令人期待的美好願景。

物物可為偶之現代偶戲團


為何成立一個現代偶戲團?筆美說,很多人對於偶戲存有誤解,認為其只是專給小孩看的戲劇,而將它歸類為兒童戲劇,因而一般人對偶戲的印象,大多即是從兒童戲劇中偶戲的操作使用而來。另外則是一些被視為雜耍玩意的布袋戲與較早的懸絲傀儡戲;而現今傀儡戲演出,也早已淪為民俗慶典活動,舉凡新廟、新居落成啟用時的「謝土」儀式,驅邪、酬神的宗教意義更甚於欣賞娛人的目的。事實上,偶戲為一特殊的劇種,有其自身發展的脈絡淵源,鑑於當時國內偶戲藝術的發展,尚停留於傳統戲劇與兒童戲劇兩種主要型式上,因此發展一個結合偶戲與現代劇場創作元素的表演,自然成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一項重大使命。

筆美以布袋戲為例,談及傳統偶戲的表演,無論呈現忠孝節義或是英雄美人的歷史故事,全以同一掌中形式處理,演師隱藏於幕後操弄;而現代偶戲則以故事主題與氛圍表現為主,再去尋找適當的「表演形式」-看看是使用懸絲偶、執頭偶、光影傀儡,還是手套偶等不同類型,趨向綜合形式為多。無獨有偶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賣翅膀的小男孩》,即使用手套偶,綜合杖頭偶、人偶及真人的演出,演師出現於舞台上,扮演一角色,實具有象徵意義。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四位創辦者,原先即從事現代劇場工作,她們認為現代劇場可資應用的元素眾多,包含燈光、道具、音樂、舞蹈、及特殊素材等;偶戲是玩形式,現代偶戲即在玩各種元素與符號。因而不斷地研發新的偶戲型態也是劇團重要工作之一,偶戲的形式與材料具有相當大的關連,從素材出發,針對紙、布、木頭及火等各種材料,進行創造發展。二○○三年,於中正文化中心新點子實驗劇展中演出的《小小孩》,整齣劇之戲偶即是完全使用紙材創作,無獨有偶劇團將紙的可能性推展至無限。綜觀當今現代偶戲無奇不有,或具象,或抽象,或套於腳上,或混合操作形式,由此可見偶的定義廣泛,主要是以傳達的意念為首,再搭配合適的形式,「一個物品透過我的操作與表演,呈現出角色生命的現象,即可稱之為偶。」筆美強調「無物不成偶」的概念,點劃出了現代偶戲創作的無限可能性,也延展出劇場的想像空間。

不論成人、兒童均能享受的精緻偶戲表演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現今少有且仍穩定發展的現代偶戲團體,每年均固定推出一至二齣新製作,且限定觀賞對象的年齡層,一專為小孩所設計,另一是針對成人。或許有人會認為,給兒童看的劇本好編、好導,此乃嚴重地低估了兒童;編劇李筆美即深刻體認製作兒童偶戲的艱辛與限制,因為它須考量至小朋友的認知、生理需求及其專注能力,才能形成刺激孩童想像與啟發靈感的一個良好媒介。屬親子偶劇的《賣翅膀的小男孩》,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取其溫馨風格,將原本給大人看的繪本故事,改編轉化為適合幼稚園與中低年級親子觀賞的偶劇,帶領觀眾盡情地與劇中人物一同歡笑、一同遊歷,遨遊夢想的天際。另一齣榮獲台新藝術獎二○○二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的《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即特別為成人觀眾所創作的現代偶劇,形式走向,融合如詩般的夢境與現代人性掙扎的命題,全劇沒有對白,端賴場景氛圍的串連,由二至三個黑衣人同時執偶操演,展現了專業而細膩的豐富肢體語言。擔任台新獎評審的王友輝即讚揚此劇:「擺脫了一般淺陋偶戲的窠臼,在〝非兒童節目〞之〝現代戲劇〞的訴求中,其表現有著相當迷人的詩意而令人驚豔。特別在陳揚的新世紀風格音樂的鋪陳下,無言的視覺律動,其畫面中透露出來的詩意,顯得靈光乍現而寓意無窮,讓觀眾沈浸在自由的想像中,清晰地探索了神秘精神世界的內在。…」

「偶」劇與一般演出型式劇本的編寫差異


偶戲的創作來源包含繪本、文學作品詮釋以及獨力創作等等。二○○三年進軍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小小孩》,原文出自鹿橋先生《人子》一書,改編自格林文化出版的繪本,無獨有偶工作室嘗試以意象劇場的手法演繹《人子》深具寓意的故事情節;而二○○○年的《快樂王子》,則取自王爾德的文學作品。這些「偶」劇的編寫過程不像一般演出劇本那般單純,基於現代偶戲形式與畫面氣氛的偏重,在偶劇本的創作上,編劇與導演的配合必須更為緊密,筆美笑著說,如果編劇直接設定一幕「千軍萬馬奔騰」的場景,導演肯定一匹馬也不給,如果編劇加以提示皮影的形式呈現,導演自然可意會而能準確表達。因此編劇在撰寫過程中須以偶戲形式作聯想,再提供給導演;編者對舞台的設計愈清晰,劇本被執行的準確度則愈高。筆美表示,劇本編寫過程,首先立定演出主題的內容-敘說人文關懷、人性掙扎或心靈提昇等文本,之後選擇演出方式及調性-精緻、甜美溫馨,或重金屬路線;同時必須考量製作型態,包含了演員人力多少、是否巡迴,國外演出與否等。例如去年《小小孩》一劇,一開始即設定於實驗劇場的場地空間思考,不作巡迴演出。巡迴演出的作品,於舞台設計上將趨向場景簡單、活動性高、及易變換使用等考量因素。筆美強調偶戲的劇本為演員演出腳本與溝通的工具,而並非一「自以為是」的偉大作品呈現,編劇必須掌握戲劇中心思想之傳達與結構。

現代偶戲教學推廣


現今作為一個以「現代偶戲」為發展的劇團,筆美說,原初是想成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資訊中心,因此在劇團成立的第一年,即花二個星期的時間,從南至北,普及性拜訪現存的傳統偶劇團,瞭解其目前的經營現況,期望為他們注入現代偶戲的新概念。然而過程中卻察覺大部分的傳統偶劇團,已淪為民間廟會的演出,老藝師們也日漸凋零,傳承無人,整體環境實難以發展精緻偶戲,更遑論協助傳統偶劇團轉型!很明顯地,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價值觀的改變,導致台灣很多傳統偶戲、布袋戲流失了大量的觀眾群。相對來看現代偶戲的發展,大環境對表演藝術的認知不足與價值偏差,自然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所變化,筆美認為,劇團能效力著手之處,便是實際進行偶戲藝術的推廣,慢慢從中培養觀眾群,讓更多人瞭解!

因此除了創作公演之外,為使更多人親身領略偶戲的樂趣,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每年均推行各種戲偶教學活動,針對不同的對象年齡層,設計了一系列的研習、講座、DIY工作坊及培訓課程等。曾進行的「偶寶貝藝術講座」,為四堂課程,每星期日於國際藝術村邀請一劇團參與演出,包含高雄傀儡劇團、掌中布袋戲、舞蹈團等,綜合多元形式展現,嘗試與傳統劇團互動,以使觀眾知悉現代偶戲與它者的不同。另有適合小孩、大人一同學習的《偶寶貝趴趴走》互動式劇場,當中有與「真快樂掌中劇團」、「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合作演出,亦有現代光影戲和綜合偶戲的《奇妙的偶戲世界》。互動式的教學過程,讓大家認識各種不同的偶戲種類、特色及操作方式,更能親自上台體驗操作演出的樂趣。也有針對老師們的「偶寶貝工作坊」,教導偶戲概念,及戲偶的製作與操作。筆美強調教師培訓除教導老師們自己做、教、演外,最重要的是使其學會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之簡單物件,將複雜的材質進行轉換;以「鐡絲懸絲偶」為例,即可應用氣球桿、保麗龍球、小手帕、橡皮筋、吸管、線組合而成。通常為誘發大家動手做偶,劇團針對同一種型態之偶製作,會設計五、六種不同形式的材料包,由原先專業複雜的製作轉換成簡易版本,提供給幼稚園、高中、老師、專業演員等不同對象的需求。

推廣教學針對有志學習偶戲創作及表演藝術相關工作者,亦有演員培訓、玩偶製作之專門課程設計。筆美談及偶戲表演者,演員除了須受一般戲劇訓練外,還須涉獵視覺美術、金工、木工、裁縫、化學、力學、機械原理等全方位才能;由於領域涉及廣泛,更增加了人才培訓上的困難度。往往從生活娛樂層面來看,偶戲的普遍接受度高、娛樂性高,入門容易,然再進一步推往表演藝術領域則難;加上做偶手工複雜細緻,執行製作耗費長達一、二個月時間,經濟效益難以符合一般人期待。筆美深知人才培育是一條漫長的路,須長時間的累積,而未來成立一間「偶戲學校」,建立專業演員與觀者交流的媒介,則是無獨有偶劇團四個女生的偉大夢想。

國際偶戲交流,創意激盪


創辦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四位女生,不僅身兼表演、製作、導演、及老師等多重角色,更囊括所有的行政、財務、教案設計等工作。僅管如此,每年參與國際偶戲藝術節及相關研習班,更是劇團不遺餘力的重點。筆美說,國際藝術節時,正是各地精英齊聚一堂,相互切磋之時;藉著觀察國外文化環境,能有效學習,吸收新知,更可趁此機會將國際知名偶戲藝術家引進,帶動台灣偶戲藝術的發展。無獨有偶劇團持續每年邀請一位國際大師來台,二○○○年創團初始,即有德國懸絲偶大師-亞伯特.羅瑟(Albrecht Roser)造訪,並明定推出的偶戲只接受十六歲以上的觀眾欣賞,而宣稱「偶戲不是給小孩子看,既然場地限制,便要求最好的觀眾進場。」藉著此機會,劇團也在台灣推廣「偶戲觀賞對象年齡」的概念。陸續還有澳洲光影戲大師-李察.布萊蕭(Lichard Bradshaw)、及西班牙班尼法(Binefar)偶劇團來台。今年七月更邀請到美國著名光影戲導演Larry Reed及美術工作者I Made Moja,來台舉辦為期一週的「光影實驗室」專業工作坊,突破了以往演出為主、研習為輔的形式;同時引介傳統影戲文化及現代光影戲的近期發展。這些偶戲藝術家的選取標準,筆美是以作品的精緻取向及形式類別來區分,再者是年紀已長且經驗豐富者為主。有鑑於國內現代偶戲團的環境資源有限,也缺乏學習偶戲的管道,引介國際優秀偶戲藝術家,無疑能刺激台灣偶戲界,撞擊出嶄新的創意火花。

迎向台灣新偶戲的天空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發展至今,已累積五年的經歷與成果,同樣會面臨眾多表演藝術團體所遭遇的財務困境,然又因其偶戲的形式特殊,雖不是大劇場表演,製作流程卻比擬大劇場的排場,以致須消耗眾多人力與經費。劇團目前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民間單位補助、票房收入、小企業贊助和一些邀約演出及教學,未來有機會不排斥與商業結合,以支撐其表演藝術的專業性作到最好;不過現今其它領域對現代偶戲工作者的瞭解太少,欠缺交流平台的管道,以致推廣的工作仍待深耕。

僅管如此,為什麼作偶?筆美說,她相信人性的需求是原始不變的,可提供一個感動人的東西,即有生存的機會,「清楚劇團本身的目標和方向最重要」。俄國偶戲大師歐不拉佐夫在自傳中曾說:「偶戲表演是使無生命物轉化為有生命物的一項奇蹟,觀眾為物體展現出生命而感到驚喜,演員的喜悅則來自於賦予物體生命的過程。」我想,正是這種生命的喜悅與感動,使得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得以堅持地往前邁進。未來,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仍持續朝「創作演出」、「教學推廣」、「國際交流」三方面努力;目前也有出版計畫,包括《創意偶戲教學》DIY書籍,介紹偶戲基本概念及教學運用實例,還有《偶在這裡》、《動手玩布偶造型》等書,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台灣新偶戲的天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記憶檔案5-洪鑾聲:「洪通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透過南鯤鯓文史解說員李惠敏的熱心幫忙,我們難得見到了洪通的堂弟洪鑾聲老先生。洪老先生與洪通是知交,聽他回憶洪通說過的話,似乎可以聽得到洪通說話的音調,看見洪通說話的表情。彷彿三四十年並未過去,一切歷歷在目。 洪鑾聲  前台南縣北門鄉鄉長  九 十 歲 說到洪通這個人,他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當年我們一起做宗族的功德法會,我們稱之為「放赦儀式」,除了超渡祖先,也超渡鄰近的孤魂野鬼; 法會上掛著很多道教的圖像,譬如說一些上刀山下油鍋的地獄圖,洪通看了就說要跟我借回家畫, 結果畫出來跟道教的那些圖完全不同款,他說:「畫同款有什麼意思!」 他的畫裡有神有鬼,也有他的生活,我在想,就是這些道教的圖啟動他畫畫。 他這個人講話也很有意思。 當時《藝術家》雜誌的何政廣先生幫他在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辦畫展,那可是美國人的屬地喔! 畫展開幕當天,沒有人敢幫洪通的畫標價,最後只好我去標, 我大概一幅標個幾千塊,在當時的畫價來說已經很高了。 忽然,洪通把我拉到旁邊,說這些圖不能賣。 我說為什麼不能賣,圖就是畫來賣的啊? 他居然回說:「如果圖賣出去了,我變做不會畫畫了怎麼辦?」 還有一次,我問他,你畫裡面寫那些字是在寫什麼? 他就一付很得意的樣子回我說,我幹嘛告訴你? 我說,其實你自己也看不懂你在寫什麼對不對? 他就說:「什麼我看不懂!這古人說一字是值千金,不然你一字一千塊給我,我就告訴你。」 唉!要說故事,其實也沒什麼故事,要說沒故事,他的故事又很多。 他這個人,做畫一定是在晚上,畫整晚沒在睡的啦!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神明的力量在支持他畫圖。 漢寶德說他是「化外的靈手」,我覺得是非常漂亮的描述,因為他畫的就不是人畫的東西啊! 而且他還會起乩。乩童是有他的一套基本教練的,他不懂,就黑白操, 打得全身都是大洞小孔,一個禮拜也好不了。 還有,他會用性器官畫圖,是真正的喔! 有一天他來找我抬槓,因為我做過道士,他覺得我很行,我算是他崇拜的對象,他的知音。 我跟他說有一個畫家很出名,你可能不知道喔,叫畢卡索, 還有一個大書法家叫張旭,寫字寫到抓狂,就拿長頭髮沾墨汁揮毫。 他聽了很不屑地說,那有什麼稀奇? 隔天他抱著整捲棉紙的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