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歡笑與淚光交織的感動「古斯塔夫的世界」

(官網好讀版)
德國懸絲偶戲大師亞伯特、羅瑟的幽默與堅持

鄭嘉音
原文載於表演藝術雜誌20001月號

如果說布袋戲藝術是十指能搬百萬兵,懸絲偶的藝術就是長線能傳千里情了。數年前在錄影帶中看到懸絲偶大師亞伯特、羅瑟(Albrecht Roser)的表演,印象非常深刻,其中最著名的角色「小丑古斯塔夫」,極盡賴皮之能事,他搖頭晃腦、陶醉得彈琴,嬉皮笑臉地和觀眾要掌聲,每個動作都讓人忍俊不住。在美國進修偶戲的兩年裡,兩度有機會看到亞伯特現場表演,他微微的牽動細線,全場觀眾便為舞台上巨大的磁場所吸引,隨著戲偶的心路歷程或喜、或悲、或憂,彷彿歷經了各種不同的人生。

亞伯特來自德國的斯圖佳特市(Stuttgart),現年七十七歲的他仍不斷創作和巡迴表演。四十六年來他帶著戲偶朋友們走遍天下,曾獲得「世界偶戲協會」(UNIMA)「演出金牌獎」的殊榮。「古斯塔夫的世界」是亞伯特最為世人所知的演出,由15個作品串連而成。每尊戲偶的設計製作都是亞伯特的心血結晶:「另類圓舞曲」中忽人形忽蜘蛛詭變的生物、「西班牙風情畫」抽象風格的舞蹈,「小丑噴奇的快樂追求」中,噴奇自得其樂的圓胖臉頰及「生命的陰暗面」中搖風琴乞討的殘廢老兵,看一眼便讓人難以忘懷。
亞伯特的表演有別於一般人印象中的懸絲偶表演,沒有佈景,他也不躲在布幕後面,而是與偶站在同一個舞台上,不時還與偶互動演出。他無意模仿自然,卻詮釋生命,若用繪畫來比方,他的作品不屬於寫實主義式的描繪,而像表現主義一樣,恣意揮灑自己的觀點。他以犀利的眼光,解剖了人性,透過戲偶的色彩、造型、比例、材質特性來表現角色個性,並以獨特幽默的表演節奏,留給觀眾自由想像和評斷的空間,讓觀眾在悲歡交織的心情中,經歷一趟難忘的人、偶生命交融之旅。

人操作偶?偶操作人?


一般觀念認為偶沒有自由的意志,偶是由人來控制操縱。亞伯特以自己的經驗提出相當不同的看法:亞伯特原本是以雕刻家出身,回憶到在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之時,戰場中倖存的他只能有什麼就做什麼,製做戲偶不過是想要多接一些生意糊口。「我原本沒有打算要表演的,是我的偶以祈求的眼光告訴我他想要表演,於是我開始了表演生涯。」亞伯特望著自己刻出來小丑古斯塔夫,古斯塔夫向他說:我要演出!我要表演!被這股魔力唆使,竟踏上了演出之路,一演就是四十多年。

拿亞伯特工作的情形來說,他在製做偶時,一些是已經有想法的,一些是還沒有什麼特定想法的,但是他都會保留很開放的空間。偶做好以後,他便帶著偶到鏡子前面幫偶「發現自我」,各種類型的音樂輪番響起,而偶便隨著節奏與旋律,或沈重或輕佻的動起來,經過了長時間的實驗,偶的個性就會慢慢的浮現,也越來越鮮明,最後表演者不過是幫助偶完成他舞台上的生命。

就技術層面來講,每個偶都有其優點也有其限制,表演者必須了解每個偶的結構特性,才能談操縱偶。就藝術層面上,偶一但完成,就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唯有瞭解他的個性,適性發展,才能達到人偶合一的境界。正是這背後的驅動力,使得亞伯特的戲偶角色充滿了生命,一時之間,是亞伯特控制偶去做特定的動作,抑或是偶藉由亞伯特之手完成自己的生命表現已無從分辨,也不用去解說,用「心」去看去感覺,成了觀眾最大的享受。

偶有靈魂嗎?


「偶有沒有靈魂?」看完「花戀」你會得到答案,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作品:小丑得到了一朵花,生命因此而美麗了起來,他欣喜地舞蹈著,讚頌花兒帶給他的喜悅,沒想到這時他又得到另一朵花,也是同樣的美麗,一時間他著實難以下決定到底要選哪一朵,他努力的細看兩朵花,希望能找出些端倪,卻仍是猶豫不決,他越來越焦慮,游移在兩朵花之間,最後精疲力竭而死。亞伯特放下操縱器,恭敬卻無情地手像抓貓般拎起小丑的脖子下台,宣告了小丑的死亡。

19981999年的暑假,我參加了由亞伯特指導的「國際懸絲偶戲學苑」課程,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他的創作理念。亞伯特表示家人對於他從事偶戲不是十分贊同,「花戀」是他在父親剛過世後,徬徨無助、抉擇要不要繼續從事偶戲的痛苦心境表現。透過小丑與花的象徵,竟讓我與他同樣強烈的感受,一邊看一邊喚醒類似的心情記憶而感動流淚,誰說偶沒有靈魂?

線越多越好嗎?


中國傳統懸絲傀儡表演一般都以線的多寡來判定演出的難度,不過線愈多代表的或許是技巧性越高,卻非藝術性越高。因為戲偶如果只為模仿真人便失去意義,而應是創作者取角色的精隨而將其特色表達出來,亞伯特便主張以最精簡的線,做最有效的運用,像是上述我最喜歡的作品「花戀」,是一個只有五條線的懸絲偶。

亞伯特的戲偶,每條線的位置都經過最嚴密的試驗,並且利用槓桿原理將機關設計在操縱器上,所以亞伯特操作的動作做很小,而偶卻能做出千變萬化的姿態。猶記得他在示範操作「司圖加特的老奶奶」戲偶的時候,得意地和我們說「看我的手!幾乎一點也沒動。」而老奶奶的兩手卻一上一下生動地織著毛衣。而「鸛之晨操」中優雅踱步的鸛鳥,其操縱器好似一部精密的儀器,據亞伯特說他花了許多年,才將之設計完成,達到「操縱器的一小步等於鸛鳥的一大步」。也因如此,觀眾很自然的會將視線焦點放在戲偶身上而非亞伯特的身上,當然他也就沒有必要隱藏於幕後了。

創意要結合技巧,技巧需要創意


近年來,亞伯特除了不斷創作和演出,也將許多時間投入教學,於每年暑假開設「國際懸絲偶戲學苑」。「創意要結合技巧,技巧需要創意」(Fantasy meets techniquetechnique needs fantasy)是學苑中的精神標語,也代表了亞伯特的創作理念。一般覺得懸絲偶是所有偶戲形式中最難學習的,亞伯特則透過「全世界最簡單的懸絲偶」──綁了細繩的木球以及五條線的「絲巾基本偶」練習後,再讓學員設計、製作、演出自己的偶,或是經由複製他的戲偶來學習,循序漸近。目前台灣已有五位學員接受過亞伯特的指導。

工作中的亞伯特,一絲不茍、每個細節都要求完美。私底下亞伯特則是個老頑童,一雙慧頡的眼睛骨碌骨碌轉的時候,就是他在想鬼點子了。對於周遭的一切事物,他永遠保持好奇之心,猶記得他要我們觀看陀螺的運轉,每當陀螺轉到底時一定會再反方向回轉幾圈,他神祕地說其中藏有玄機,要我們牢牢記得,此時亞伯彷彿得道高僧的化身,對著似懂非懂的徒弟們點明禪機。

懸絲偶戲的復興


在台灣,目前懸絲偶幾乎只剩下宗教的功能,其長期在鎮煞、驅鬼等儀式中的角色也造成一般人對懸絲偶又敬又怕的誤解。在大陸懸絲偶也面臨了外賓比本國人還能欣賞的情況。令人興奮的,香港「明日劇團」及「國際偶戲協會大陸分會」將在明年一月份,安排大陸國寶級藝術家黃亦缺先生和亞伯特東西方兩大「懸絲偶戲天王」面對面,他們將會觀看對方的表演,並且在研討會上討論東西方懸絲偶的差異,相信屆時又會引起兩位大師創作的火花。這麼重要的時刻,台灣豈能缺席,「無獨有偶工作室」也搭上列車邀請亞伯特到台灣來演出,希望也為台灣的偶戲界帶來新的刺激。

亞伯特說:「劇場是人類最後一片淨土。」如果說你不相信一尊二、三尺高的懸絲戲偶可以讓你心中淌淚、讓你笑痛肚皮、甚至讓你重新審視人生的價值,去看「古斯塔夫的世界」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洪通介紹-彩虹阿伯黃永阜

彩虹爺爺黃永阜還沒把台中干城六村畫成彩虹眷村的四十年前, 台南的鄉下南鯤鯓有一位洪通阿伯已經把他住的紅磚房內外畫得滿滿都是。 當時沒有人叫他「彩虹阿伯」,很多人都說他是「瘋子」。 彩虹爺爺畫的彩虹眷村 因為 1969 年,靠打零工為生的洪通已經五十歲了,卻突然跟太太說要畫畫,讓她去外面辛苦工作,自己關在昏暗的小房間裡做畫家的大頭夢。 也有人說,洪通從小是孤兒,又不識字,掃墓找不到父母的墳,就在路邊的空地擺起三牲祭拜,看起來神經兮兮。 還有,他畫裡的人物有七分像鬼,畫裡的字像是鬼畫符,比火星文還難懂。 他倒是很有自信,把自己的畫掛在廟前辦個展。 直到 1972 年,放在華航飛機上給外國人看的《漢聲雜誌英文版》報導了他的廟口個展, 於是大批媒體開始湧入窮鄉僻壤,瘋瘋癲癲的鄉下阿伯洪通成為媒體人物。 「瘋子」變成了「天才」,鄉下人很疑惑。 城裡人也很疑惑。 1976 年,洪通的個展從南鯤鯓的王爺廟搬進了台北美國新聞處,引爆十萬人潮,人潮裡不乏大人物,有的很讚賞洪通,有的很不屑。 蔣勳認為,洪通是鄉土奇人,但不是藝術天才,洪通的爆紅,「更應該算是商業文明的一種」。 李石樵等一些畫家覺得,洪通是對嚴肅藝術的侮辱。 漢寶德說,洪通把中國《山海經》的古老世界帶到我們面前。 洪通紅了,許多親戚朋友就來吃紅,明搶暗騙他的畫和錢。洪通很不快樂,把自己鎖回房間更深的黑暗裡。 1987 年,鄰居在房裡發現洪通的屍體,晚年他只靠喝蜜豆奶度日。 洪通的兒子洪世保說他父親的一生是:「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路邊無人問 」。 洪通彩繪的紅磚房,他過世沒多久就被拆了。 2010 年,彩虹眷村也差點被台中市區規劃剷平,臉書發起連署「讓彩虹爺爺畫下去」,台中市政府才把怪手縮回去。 我們來不及為洪通保留一個村落,所以我們決定展開《洪。通。計。畫》, 讓洪通在劇場裡畫下去。 洪通的畫,本圖片由雄獅美術提供。

記憶檔案5-洪鑾聲:「洪通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透過南鯤鯓文史解說員李惠敏的熱心幫忙,我們難得見到了洪通的堂弟洪鑾聲老先生。洪老先生與洪通是知交,聽他回憶洪通說過的話,似乎可以聽得到洪通說話的音調,看見洪通說話的表情。彷彿三四十年並未過去,一切歷歷在目。 洪鑾聲  前台南縣北門鄉鄉長  九 十 歲 說到洪通這個人,他的故事太多,但是說起來又不像故事。 當年我們一起做宗族的功德法會,我們稱之為「放赦儀式」,除了超渡祖先,也超渡鄰近的孤魂野鬼; 法會上掛著很多道教的圖像,譬如說一些上刀山下油鍋的地獄圖,洪通看了就說要跟我借回家畫, 結果畫出來跟道教的那些圖完全不同款,他說:「畫同款有什麼意思!」 他的畫裡有神有鬼,也有他的生活,我在想,就是這些道教的圖啟動他畫畫。 他這個人講話也很有意思。 當時《藝術家》雜誌的何政廣先生幫他在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辦畫展,那可是美國人的屬地喔! 畫展開幕當天,沒有人敢幫洪通的畫標價,最後只好我去標, 我大概一幅標個幾千塊,在當時的畫價來說已經很高了。 忽然,洪通把我拉到旁邊,說這些圖不能賣。 我說為什麼不能賣,圖就是畫來賣的啊? 他居然回說:「如果圖賣出去了,我變做不會畫畫了怎麼辦?」 還有一次,我問他,你畫裡面寫那些字是在寫什麼? 他就一付很得意的樣子回我說,我幹嘛告訴你? 我說,其實你自己也看不懂你在寫什麼對不對? 他就說:「什麼我看不懂!這古人說一字是值千金,不然你一字一千塊給我,我就告訴你。」 唉!要說故事,其實也沒什麼故事,要說沒故事,他的故事又很多。 他這個人,做畫一定是在晚上,畫整晚沒在睡的啦!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神明的力量在支持他畫圖。 漢寶德說他是「化外的靈手」,我覺得是非常漂亮的描述,因為他畫的就不是人畫的東西啊! 而且他還會起乩。乩童是有他的一套基本教練的,他不懂,就黑白操, 打得全身都是大洞小孔,一個禮拜也好不了。 還有,他會用性器官畫圖,是真正的喔! 有一天他來找我抬槓,因為我做過道士,他覺得我很行,我算是他崇拜的對象,他的知音。 我跟他說有一個畫家很出名,你可能不知道喔,叫畢卡索, 還有一個大書法家叫張旭,寫字寫到抓狂,就拿長頭髮沾墨汁揮毫。 他聽了很不屑地說,那有什麼稀奇? 隔天他抱著整捲棉紙的

方框外的無限—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方框外的無限 — 捷克紙偶劇場大師班 文/魏于嘉 攝影/張瑞宗 以木條黏接成一座立體長方框架,約略兩個鞋盒疊起來的大小,每個學員最開始拿到的,就是這麼簡單的「劇場」地基。在 7 月 20 ~ 26 日短短七天內,學員們在這方框裡的小劇場,建構起常見的故事場景 — 森林、城市、室內,加上幾個童話的典型角色,如天真清純的少女、邪惡的侵略者、充滿智慧的老人等,從舞台設計到角色人物一手包辦,逐步完成專屬自己的紙偶劇場。最後一天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舉行的成果演出,學員們環抱紙偶劇場的滿足笑容寫著「我擁有了一座劇場!」 攝影/張瑞宗 童話是故事的原型 來自捷克的馬瑞克•薩科斯泰勒斯基 ( Marek Zákostelecký ) ,是此次紙偶劇場大師班的老師,主要從事舞台設計。翻譯于恩平表示,馬瑞克老師的童年時期,電視還不算普及,捷克的娛樂活動也不多,當時街上仍有紙偶劇場的巡迴演出,很多家庭也都有這麼一座小小的紙偶劇場,作為給孩子的禮物;除了是孩子的玩具外,也在以紙偶劇場搬演童話故事的親子活動中,傳遞教育意義與培養創造力。這次的工作坊便以人人熟悉的「童話」拉開序幕。馬瑞克老師請學員設計四個童話原型角色:無辜的年輕少女、無辜的年老婦女,加上一個青年英雄和一個邪惡的壞蛋。雖是四個很典型的角色,但每位學員創造出的角色形象各有不同,後來老師請學員們將這四個角色套入 《小紅帽》的故事;學員們隨即發現,即使是《小紅帽》這樣典型的故事套路,但角色的微妙不同,就能讓故事產生不一樣的風情,也讓學員對於建構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偶劇場更具信心。 圖:學員們創造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腳色 攝影/鄭嘉音 圖:學員分享自己設計的腳色  攝影/鄭嘉音 專屬自己的劇場 紙偶劇場大師班是無獨有偶歷來工作坊中,較偏向舞台設計的工作坊,篩選學員時以美術設計相關或教育背景優先,每個學員對著自己那座小小的紙偶劇場,皆有匠師級的創造力與專注力;而學員在為舞台描繪華麗細緻的背景時,老師也提醒:舞台上最重要的還是角色,記得別顧此失彼,讓劇場模糊焦點。擔任「小班長」的無獨有偶團員李書樵表示,馬瑞克老師的教導非常踏實有方法,使她能看見、理解劇場慢慢成形的過程,也能練習以導演的總體視角觀看自己的劇場。本身從事平面設計的張毓軒好玩的說,這幾天好像回到以前大學就讀動畫系